忙碌的身影、不停歇的脚步,是孙杨每天工作最真实的缩影。他身处特殊的工作环境,却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为监管安全和罪犯改造默默奉献。
他是安顺监狱医院副院长孙杨。
精准破局,在“最难管”的地方啃“硬骨头”
监狱医院关押有精神障碍重点罪犯,是监管工作的“硬骨头”。重点罪犯黄某一直是民警们头疼的对象。“必须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孙杨着手了解黄某的家庭背景和犯罪原因,并主动学习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留心观察黄某情绪变化,及时与医务民警沟通,根据黄某的服药反应调整干预方案,确保用药有效。
当黄某情绪暴躁时,孙杨耐心安抚,当他病情稳定时,又从“家乡的变化”“家人的期盼”等话题切入唤醒其理智,同时积极联系其家属通过亲情电话鼓励黄某积极改造。亲情的力量加上长期、耐心的情绪疏导,黄某病情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病情渐渐稳定下来。
看到黄某有了转变,孙杨趁热打铁,安排黄某积极参加绘画、队列训练等活动,在体育锻炼、传统文化学习中促进身心康复。如今的黄某,不仅情绪稳定、遵规守纪,还主动参加监区的学习和文体活动,整个人都变得平和了许多。
在孙杨和监区其他民警的共同努力下,监狱医院关押的精神疾病罪犯从未发生过监管安全事故,为监狱的安全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深耕改造之路,做迷途者的“引航员”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他总能找到打开罪犯心门的“钥匙”。今年6月,孙杨策划组织了“父爱如山 救赎有路”的父亲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课堂、故事分享会、写一封家书、亲情连线等方式,用亲情唤起罪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良知,激发他们的内生改造动力。
故事分享会上,罪犯班某满含泪水地说到:“以前不懂事,总是惹父亲生气,现在进了监狱,他老人家白发苍苍,腿脚不好,还坚持每个月坐几个小时的车来看我,才明白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和无私。” 一个个真挚的故事,触动着在场每一个罪犯的心弦,让他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犯罪给家庭和亲人带来的伤害,将思念转化为新生的动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改造生活当中,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这样的故事,在孙杨同志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仅今年以来,孙杨共开展课堂化教育20余次,集体教育要求10余次,个别谈话教育60余次。不少罪犯在他的教育引导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主动地接受改造,刑满释放后重新回归正途,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坚守奉献之本,做岗位上的“老黄牛”
在完成分管的狱政、狱侦、教育改造工作任务外,孙杨还主动承担部分党建工作与宣传任务。在党建工作中,他协助党支部书记抓好党支部工作: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时,他会结合监狱医院工作实际设计讨论话题,让党员们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同时,结合监狱医院工作性质,先后组织了“弘扬雷锋精神、义诊温暖人心”、“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忠诚本色”等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责任意识。此外,他还积极撰写监狱医院的工作动态、经验做法,生动展现了监狱医院民警队伍的良好形象,弘扬了监狱工作的正能量。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是孙杨的工作准则和处事原则。在领导眼中,他是值得信赖的好帮手,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同事心中,他是热心的好伙伴,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他常说:“监狱医院是个大家庭,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守护好这份责任。”
忙碌的身影,诠释着责任;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平安。孙杨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