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喜欢玄学命理这些东西,还曾象模象样的研究过《周易》,可惜资质愚钝,也因为中华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学问太过精妙了,以致于我闯了很长时间,终究未能登堂入室、所学不得其果。
不过,多看些书终归是好的,在不知不觉间,的确也记下了一些东西,比如很基本的十二生肖、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等,很喜欢古人把一年的时间分为这24段: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寒露、霜降…小寒、大寒,好象数着数着,再艰难的岁月也就这么过去了。
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喜欢冬季的这几个时节: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因为在那渐渐吹来的寒风中,我能感觉到春天隐约的暖意。
在冬季,天幕总是灰黑色的,天宇间被一层厚厚的帷帘深深地拦着,整个空间似乎变窄了很多,在这个时候,最能体会“地为床、天为被”的感觉,觉得在一圈一圈的山里,冬云在为人间盖上一层又一层被子。而天与地此时就象一双扣合的臂弯,把我们包围起来、保护起来。冬天的表面给人看起来是种荒凉而萧条的感觉,然而在天宇底下沉沉的暮蔼里,却有无声无息的生命里在慢慢的扩张:冬麦在吸取营养、油菜在收集花香,牛羊在休养生息、农夫在整理粮仓…
喜欢冬天,就是喜欢这种蓄积力量的感觉,不管已逝的夏季有多热、秋日有多爽,一切都过去了,而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又将给予人们一个新的希望。
童年时和当孩子王的父母住在山里,冬天是一份关于柴禾的记忆。陈旧的学校里设施简陋,山里的孩子在冬天就会专门拿个烘笼,装上些木炭柴禾甚至是玉米棒子,提到教室里面去取暖。一到下课时分,操场上全是同学在进行着生火比赛,拿着纸点的、鼓着腮吹的、提着筐甩的…在记忆里,冬天没有冷的感觉,留下的是漫山遍野的欢乐追逐和柴禾木炭的温暖记忆。
北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卷走的只是一层一层的冬云,在孩子们的心里,冬天是很快活的,因为在冬天农活少,邻近的农家伙伴也就不用随时被家长叫去帮干活,可以和我们好好的疯玩了。我们穿着母亲缝制的棉袄棉鞋,和同伴在枯黄的草地上游戏奔跑,常常是玩得满头大汗,连棉衣都要脱掉了才舒服,那时候,哪里会管它是什么时节啊?大雪?大雪就大雪呗,能在那一天真正的下场大雪那才叫好呐!儿时的希望,总是单纯又直接,想把所有的事物都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冬天随着生命的轨迹来来回回,按自己的心情转变着色彩和温差,有时候很温馨、有时候又很凄凉,有时候是温暖的、有时候又是凝冻的。转眼间,又将是今年的大雪时节了,办公室里开着温暖的空调,出门又都穿着厚厚的外衣,似乎没有感觉到天气真的很寒冷。要不是台历上印着“十一月初十 大雪”这几个字,可能我就快忘了这个节气了。
翻开日历细细的看,哦,快了、快了,大雪之后就是冬至,冬至的到来表明着白昼就会渐渐变长,黑夜正在慢慢缩短。再有两个月,春天就要来临了,时间不等待了,赶快做好蓄积能量的准备吧,在冬天收集力量,锤炼意志,好在春天能将希望种下去、把理想放飞掉,才可以让新的年轮带我们驶入新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