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心无静处。挂上几幅字画,附庸风雅;逛几次书店,买几册国学书籍放床头,欺骗自己有文化。如今略有闲暇,眼已老花。捡起曾经想阅之籍,感受国学文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于《论语》学而篇,其中讲到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件事:忠、信、学。对自己的事业要忠诚,对同事要信任,对知识要学习,这就是敬业爱岗的最好的体现啊!
国学中不只有《论语》一部经典,它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是我国历史的结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结晶,是由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的代表作包括四书的《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的《诗》、《书》、《礼》、《艺》、《春秋》。每每拿起,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细细品读,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如《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讲出了知人识人要从细节出发,认真观察这个人的内心所想,行为目的来判断此人品质。
国学是一门慢学问,它可以作为现在快节奏生活的调节剂,让人们找回过往的纯真,慢慢体味人生的意义。《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向新,道德到达最高境界,人生的意义方能体现,这不就是现代人所提及的正能量。正能量听得多了,也腻了,是不去行动、是生活所迫或是对金钱的痴迷,我想大概是GDP发展得太快,快到人们无暇顾及那些已被我们遗忘的自我。为何不“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悠然自得的慢下来。
国学即可树人,亦可治国,孟子就曾跟自己的君王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放诸今天的现代化社会,依然逃脱不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无论是科学发展亦是新时代理念,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民幸福的终极目标上来。
要治理好国家、干好工作就必须先学会树人,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总结经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春秋”的风雅,“战国”的百家,“秦汉”的民风,“三国”的纷乱,“唐朝”的昌盛,治世之理尽在其中。
我时常会担忧,国学的丧失,书本的消失。现在的孩子们看书的少了,看电脑、看手机的多了;学国学的少了,学英语、学时尚的多了。这并不是说哪一个更优秀,只是会像物种消失一样的无奈而后知后觉的遗憾。从现在开始希望年轻人都能或多或少的接受国学的教育,只有少年强才能国强。
一盏淡茶,一本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带来了闲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