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房子是罪犯利用废弃的木条做的,通过变废为宝,让罪犯体验成就感的同时,提升罪犯改造积极性。”民警这样介绍。
“房子主体是木条、纱布、胶水粘的,秋千是一次性筷子制作的,大米袋是干燥剂改装的,但是花圃是真的,我偶尔会给花圃浇浇水。”罪犯华某向大家介绍作品《家园》的制作过程时称,花圃中生根、发芽、努力生长的花草,随时提醒自己在改造中要积极进步。
“在警官的指导下,我将收集的废弃木条,用开水泡洗、扣掉木条上的脏东西和胶水、再用洗洁精彻底洗刷干净,通过很多努力才把它们处理成现在这个样子。”罪犯华某在介绍制作过程时满脸的成就感。
过程,融入意志和坚持
制作过程中,其他罪犯看到华某摆弄这些“垃圾”时,纷纷劝华某道,“没必要吧,能做出一朵花儿来吗?做这个有什么意义?……”一盆盆冷水泼过来,华某消沉起来,民警鼓励华某:“自己做的决定就得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别人影响自己的目标,要相信自己!”
通过民警的鼓励,华某又开始信心满满的制作起来。但是作品制作还未成形,又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太丑了吧”“谁的家园长这个样子”……这些话又让华某感到很挫败,管教民警文军发现后,经常抽时间和他研究怎么样设计会让《家园》更好看。“我没有学过艺术,也只有小学文化,是文军警官和我一起,十次、上百次的调整,最后得出这个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家园!”
成品,承载成长和梦想
“做事毛躁,吃不了苦,三分钟热度”是华某对自己的评价,在这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华某收获了很多,他克服了困难,学会了坚持……
36岁的华某,初中辍学后,曾学过修车、电焊,卖过米粉,但因为缺乏坚持,仍然一事无成。2013年因故意伤害罪进入监狱服刑,刚服刑时,整个人很浮躁,心态消极又自卑。因刑期较长,家人的不接纳和对未来的迷茫让华某一度找不到改造的方向。
监区民警一有空就找华某谈心谈话,慢慢消除他的顾虑。这次手工艺品制作,也是民警文军鼓励华某参加的。“每天做一点点,一步一步地把它变成我梦想中的样子,希望我的家人能等我回去,通过努力,盖一栋这样的房子。制作的过程,也让我体悟到了‘人生没有捷径,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这句话的含义。”华某信心满满的说道。
在教育改造实践中,安顺监狱民警鼓励罪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艺品,让罪犯开动脑瓜DIY,将“节约、再利用”的主题与制作手工艺品相结合,引导罪犯摒弃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的同时,磨练罪犯心智、锻炼罪犯耐性,提升改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