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觉得共产党员是故事里的英雄人物,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认识由浅入深,向往并追随组织的愿望愈加强烈……”回忆往事,77岁高龄的唐昌松老人激动难抑。
淬火成钢,在军队“大熔炉”中收获成长
1944年出生,听着父亲讲述“落后就要挨打”故事长大的我自小就埋下了一颗梦想参军的种子。1961年8月,响应国家号召,正读高中的我就参军入伍。“军营是座大熔炉,当兵就得养兵德、有兵样!”初入军营,被分配到解放军云南某部,由此开启了自己“修品德、学武艺、当好兵”的军旅生涯。
“武艺不精,不是好兵!”我一入军营便严格要求自己“淬火成钢”。1963年的军区防化兵大比武中,我因成绩优异,被授予“技术能手”称号;次年再参加大比武的我已然换了个身份——教练员。
从普通士兵到副连长再到军区营职参谋,不断成长成熟,1967年,那年我刚好23岁,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每想起入党宣誓的那一刻,依然让我心潮澎湃。
先锋模范,在警营“大家庭”中筑牢信仰
1973年底,我转业到原毕节地区公安处,后因工作需要调整到毕节监狱(时为贵州毕节机械厂)。从军营到警营于我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从来未曾忘记自己面对党旗时郑重许下的誓言。
任职政治处副主任(主持工作)期间,我具体负责住房改革工作。“警营是个大家庭,绝不能厚此薄彼让人戳脊梁骨!”因为房屋数量有限、民警职工情况不一,我通过实地走访、认真了解,尽力帮助大家解决住宿问题。“党员干部当官最大的特权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经历过三次分房的我,直到所有人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才申领了自己的住房。
1991年,根据上级安排部署,毕节机械厂恢复收押罪犯,后经批准,毕节机械厂正式更名为毕节监狱。恢复收押罪犯之初警力不足,我与同事日夜摸排,最终选定素质过硬、能力过关的44名新鲜血液补充进入监狱民警队伍,为往后的监狱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铭记使命,老骥伏枥仍初心不忘
为改善监管改造环境,适应监狱发展需要,2002年破土动工的现代化新监狱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从前期选址调研到后期施工建设,当时任副监狱长的我每天在施工工地上往返了无数次。2004年,工作40余年的我也到了退休年龄,我放弃了含饴弄孙、优哉游哉退休生活,全身心投入工作,继续为监狱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6月24日,毕节监狱组织离退休党员民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并为截至7月1日党龄达到50周年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佩戴上纪念章那一刻,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唐昌松红了眼眶:“从军营到警营,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不曾忘!从青丝到白发,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和无限忠诚不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