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毕节监狱,高墙之内不仅有法律的庄严,更有温情的流淌。民警们一手执纪律之尺,丈量正义;一手捧暖心之光,照亮归途。他们不仅是秩序的守护者,更是心灵的修复师,用耐心与智慧,一点点融化冰封的情感,让迷失的灵魂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化解猜忌,重建信任:一场弥合亲情的持久战
“你家人又怀疑我偷东西,我真的撑不下去了……”范某的妻子刑满释放后,因年龄偏大、收入微薄,屡遭亲人猜忌,家庭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范某的改造情绪。面对这一情况,三监区民警没有回避,而是主动出击,联合多方力量,搭建沟通桥梁。
“坐过牢的人,谁还敢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她已经付出了代价,现在最需要的,是家人的一个机会。”民警一次次上门沟通,邀请范某的妻子向家人展示她在狱中学会的缝纫技能和取得的职业证书。“她能用双手养活自己,也能孝敬老人。”亲眼所见的变化,逐渐软化了家人的心。
民警还精心组织“零距离”亲情帮教活动,让范某与妻子、母亲、儿子团聚。“妈,她也不容易,现在更需要咱们的支持。”“孩子,你长大了,要多体谅妈妈。”泪水交织的对话中,亲情的裂痕开始弥合。家书中,“那个女人”变成了“儿媳妇”;电话里,抱怨变成了分享。范某也逐渐走出阴霾,积极投入改造,甚至主动协助民警化解其他罪犯的矛盾,成为分监区的“和谐润滑剂”。
目前,范某积极参加监区“践行枫桥经验、促狱内矛盾化解”活动,协助民警开展罪犯矛盾化解,范某扮演着分监区罪犯矛盾化解互助员角色,遇罪犯之间发生的小摩擦常常主动及时制止化解矛盾。
破冰心墙,父女同行:从拒见到录取的通知书
对于易某的女儿小易而言,父亲曾是耻辱的符号。她筑起心墙,拒绝相见。“警官,我打赌,我女儿不会来。”易某几乎放弃希望。民警却接过这个“赌约”,一次次拨通小易的电话,轻声疏导:“父亲犯错,不等于不爱你。”“他还常念叨你们小时候一起玩的游戏……”尘封的童年记忆被唤醒,怨恨渐渐松动。终于,小易踏进了监狱的大门。
2024年小易因怨恨父亲,认为父亲是导致今天学习生活困境的罪魁祸首,导致高考失利,欲放弃学业,民警趁势引导,鼓励她继续学业:“读书是为自己争取更多选择”“这也是对父亲最好的支持”。父女冰释前嫌,小易决定复读,再战高考。之后的消息一个比一个明亮:“期末考试结束了,我想去看爸爸”“高考成绩出来了,400多分呢!”“录取了!”……一张录取通知书、一条条短信,见证着心结化开的每一步。
母爱的奔赴:一声呼唤,千里相见
“今天警官找我谈话了,是不是你又去打我小报告了?”“王某和肖某一起去上了四次厕所,是不是在讨论怎么针对我?”长期的亲情缺失,让张某内心自卑多疑,常将周围细微的动静解读为恶意。自幼父母离异,母爱成为他心底最深的缺口。
在民警鼓励下,张某终于鼓起勇气发出呼唤:“妈,您能来见我一面吗?我真的好想您。”母亲远在千里,他将她的沉默误解为拒绝,越发自我封闭。八监区民警联合心理专家持续干预,发现他“报喜不报忧”的背后,是对母爱的深切渴望。民警联系上其母亲:“您一句安慰,胜过我们千言万语。”
母亲日夜兼程,奔赴而来。会见室门开的一瞬,张某情绪决堤,“扑通”跪地,将头深埋母亲膝间。母亲双手颤抖,轻抚儿子的肩膀,泪如雨下:“孩子,对不起,是妈来晚了……”这一刻,迷途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归途。
从猜疑到扶持,从拒绝到主动,从缺失到奔赴——毕节监狱以亲情为桥,让冰冷的高墙之内,也有了春暖花开的温度。
2025年,监狱持续推动“改造+赋能”模式,开展焊接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41人获资格证;组织57人参加学历提升考试,合格率84.34%,1人获大专文凭;同时开展队列会操、歌咏比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强化身心教育。全年开展亲情帮教5次,覆盖200余人,化解矛盾近百起,真正实现了“心墙”到“心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