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黑暗周围包围着阳光,知羞感恩善改的人,依然是有希望的。”近日,贵州省白云监狱六监区收到一封来自监区服刑人员杨某的感谢信,信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警的感谢之情,表达了自己改造的决心。下面请跟随笔者走进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迟来的亲情浓浓的爱
“2017年2月20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监区警官的关怀与帮助,深深感动了我,令我这几日思绪澎湃,难以入眠,特此提笔表达内心感激之情。”
自服刑10年来,白云监狱六监区服刑人员杨某一直没有家人前来看望和联系,是监区典型的“三无人员”。据监区民警介绍,入狱后杨某妻子抛下襁褓中的婴儿离家出走,患有癫痫病的女儿由家中唯一的亲人姐姐照顾,姐姐一边打工一边照顾生病的孩子,生活拮据。孩子11岁了,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今年2月初,杨某姐姐带着女儿从打工地河北回到贵州省龙里县老家,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白云监狱六监区民警们迅速行动,与杨某住地派出所和司法所取得联系,并找到杨某大姐沟通协调,筹备安排杨某的亲情会见。
2月20日,在白云监狱会见室内上演了感人却又心酸的的一幕。
“当时我们问她什么话都不说,也不答,就那样一直拉着他家父亲的手。”民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天在会见室内,杨某的女儿紧紧的攥着父亲的手,久久不肯撒开,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仅仅靠眼神和肢体,传递和倾诉着这份浓浓的亲情与迟来的爱。
高墙内的爱与善
这时,在一旁的民警杨清华从兜里掏出三百元钱塞到杨某女儿的手里,并嘱咐杨某姐姐照顾好生病的孩子,鼓励他们好好生活,度过这个坎。“看到那样的场景,作为一名父亲,同时作为他的直管民警,只是觉得很心酸,我想任何人看到都感动,换做别人,也会那样做的。”事后杨某的直管民警、白云监狱六监区一分监区副分监区长杨清华轻描淡写地说。
改造路上悟与变
“在我直管他的5年来,一直没有人来看他、给他汇款,他家里没什么亲人。杨某平时性格易冲动,不时寻衅滋事,前不久才因为斗殴被关了禁闭。最近这一个月,他变了很多,没那么急躁了,很多事都主动积极配合。”据民警反应,近来杨某变了很多。
杨某在信中这样说到:“身为一位身穿囚服的罪犯,本身罪孽深重,众叛亲离,家庭破裂,身心俱伤。孤独、沉默中仍难改自身浮躁冲动,疏于自律的恶习,而你们一次次的教诲及帮扶,深深触动了我内心,你们的拯救与关怀,感动了我。除了表达内心真诚地感激,我将在以后的改造中严格律己,遵规守纪,努力改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你们的恩情与期待。”
警官寄语
在亲情的感召下,在警官的帮助下,他端正了态度,树立了信心,从以前的被动改造变成了主动改造,这不得不说是一次转变,或者说是在亲情和民警爱心的感召下的一次蜕变。其实还有很多个像杨某这样的服刑人员,他们身陷囹圄,一度心灰意冷,放弃自我; 也正因为有很多像故事中这样的监狱民警,他们的谆谆教诲,身体力行,犹如一束光,为服刑人员照亮了前方,指引着方向。
在这里,警官想说 :希望身处高墙内的人能及时迷途知返,点亮心里那盏灯,找到方向,重获新生。
(文/图 靳亚岚/ 邹华林 吴昕 编辑 靳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