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现在,,读书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阅读是在等待绽放,也是在自我浇灌,而对高墙内的民警与罪犯而言,阅读蕴含着更独特的意义。
学道至于作
监狱人民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监内,民警总被称之为“队”,而罪犯总被称之为“群”,如何以少数人管好多数人,这是一个艰深的难题。而干警队伍构成年轻化,新警中除了少数警校出身,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治理教育外,更多的此前从未接触过犯群治理。面对着罪犯情况的多与杂,“老改造”们往往更有经验和方法,在“传帮带”之外,阅读成为治理历史演进和治理手段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学道然后用于治,书籍成为民警们的“充电桩”“指路灯”。
学道破心障
犯了错的人,在监狱里应该进行怎样的自我教育?在被剥夺自由的人生中,该如何去完善自己的心灵?监狱里读书的片刻,是罪犯孤独和忙碌之余宝贵的心灵休憩与自我成长。
在这座高墙之内,最重要的书肯定是法律类图书。《刑法》总是被翻阅得毛了边,从最受罪犯关注的减刑、假释相关的规定到每一项罪名,知道自己当初犯下的错触犯的是怎样的红线,理解自己正在接受的是怎样的刑罚……
除此以外,最流行的书当属通俗小说。不仅仅因为易读易懂,从《活着》到《白鹿原》,从《摆渡人》到名字五花八门的言情小说,作者们所描绘的平原与丘陵、大海与天空、亲情、爱情、人生的欢乐与苦楚,突破了高墙中时与空的界限。
彭祖为夭,广袤的领土可以为蜗牛的触角,芥子中也可以藏须弥,罪犯当下混乱、迷茫、不知所措的事情也在时空中变得明晰。如同新手驾车上路的时候,说要看远,看远处位置的中线作为参照,行进的方向自然就稳了。如果有长期和宏观的时空概念,那么就不会把视角仅局限于当下、暂时的困境当中。看更远的时空,还能消散罪犯高墙内的爱、憎、怨、别、离的心障,张小娴说人生的过渡,当时百般艰难,一天蓦然回首,原来已经飞渡千山。
在高墙内的日子里,民警始终引导罪犯秉持着“把刑期当学期”的信念,在接受改造的同时,书籍成为她们与世界、社会的重要桥梁,也成为她们完善、指引自己的重要灯塔。
罪犯杨某最珍爱的书是《新华字典》,在闲暇之时,她总是翻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观察、描摹,“我已经学会了两百个汉字了,还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上次打电话,我儿子都说我进步很大”;罪犯张某最近在看的书是《目送》,她说“入狱后分明天地更小了,但是看以前看过的书又有了不一样的领悟,从前相信亲近的所有的,出了案子以后谁也不相信,现在又选择相信有希望”;罪犯古某则在入狱后再次翻阅起了学生时代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来这些道理我早就学到过,只是没有学明白。”
在高墙内读书,虽然个人活动的空间缩小了,但是时间却被拉长了,迷惘、惶恐、不安轮番在心中奔驰,而阅读,从字句中寻找宁静与希望,是集中精神、整理自我的最低成本方式。林语堂说:“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在高墙内书页翻动,纵然四壁清冷,也能心游万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