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队伍建设 » 队伍建设

【青莲·榜样】张福兴:十二载藏蓝守望 在方寸高墙间点亮救赎之光

  • 字体: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在庄严的高墙内

她们用忠诚铸就平安的基石

在无声的坚守中

她们用担当诠释警徽的分量

日复一日的巡查

年复一年的守护

她们将法治的信念化作春风细雨

挽救迷途的心灵

让我们走近她们

去感受藏蓝警服下的赤诚初心

去见证平凡岗位上的榜样力量


张福兴,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贵州省第二女子监狱三监区副监区长。她扎根监管改造一线十二载,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勤勉务实的作风,曾荣获省监狱管理局个人嘉奖、全省监狱系统2022—2023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被监狱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藏蓝为甲:从忐忑新人到业务骨干

2012年冬,张福兴怀揣着对监狱工作的敬畏与憧憬,踏入监区大门。彼时的她,面对封闭的监舍、沉重的铁门以及规范严格的工作流程,内心虽有忐忑,却从未想过退缩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张福兴开启了“拼命三郎”模式。她仔细研读有关刑罚执行、狱政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将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遇到复杂案例,她总是主动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民警;每一次与罪犯谈话,她都事无巨细记录下来——这个罪犯有何特点、如何找准沟通的突破口、怎样从细微的表情变化里捕捉情绪波动、如何判断对方是否说实话......

她不仅主动跟着同事在实践中学习,还积极翻阅成功改造案例,看见有感触的“做法”“心得”就及时记录,久而久之,笔记本上的“圈圈点点”“条条框框”就成了她攻克改造难题的“百宝箱”,大伙都笑称她是“案例通关达人”!

心灵解码:从偏执顽固到心门打开

在张福兴12年的从警生涯里,对诈骗犯陈某的改造,深刻展现了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以法理为基、以情理化人的工作智慧

     

刚入监时,陈犯像一只浑身带刺的刺猬。偏执型人格障碍让她始终拒绝认罪,甚至多次与分监区民警叫嚣:“我没罪!我要上诉!”这份偏执背后,藏着对法律认知的缺失与价值观的扭曲,也让张福兴意识到这场“改造攻坚战”的艰巨性

为解开陈犯的心结,张福兴开启了一场细致入微的“解码行动”。她认真翻阅陈犯档案,仔细分析陈犯的成长经历,多次与心理矫治中心民警沟通定制陈犯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鼓励陈犯参加合唱队,试图用集体活动打开陈犯封闭的内心;适时开展普法教育,将深奥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给陈犯听;大力推进亲情帮教,鼓励陈犯家人通过亲情会见、电话、来信搭建起与陈犯的沟通“桥梁”......当陈犯家人哽咽着说出“我们等你回来”时,陈犯第一次红了眼眶

     

从心理疏导到法律解读,从日常观察到亲情搭桥,张福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与专业,终于让陈犯幡然悔过。如今,曾经顽固对抗的陈犯,不仅心理状态有了明显好转,更主动写下认罪悔罪书。这份跨越隔阂的转变,让“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在实践中彰显出监狱执法的“法度”与“温度”。

狙击矛盾:从内务争执到秩序共识

在监管改造的过程中,张福兴将“矛盾调解”视为维护监管秩序的重要防线,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预防为主、化解为辅”的原则,组建矛盾调解小组,灵活高效处置罪犯中的各类矛盾和纠纷

     

某日张福兴值班,付犯和杨犯在整理内务时起了争执。张福兴第一时间调取监控,了解事情发生经过,随后将两人带进“和息”矛盾调解室

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她迅速找准突破口:“付某,你想把内务做好是对的,但要注意说话方式,你说话太冲,容易伤人。杨某,年轻人性子急,但没有恶意。”沉默片刻,杨犯率先开口:“算了,下次我俩都好好说话。”付犯眼眶泛红:“是我太冲动了,嘴巴跑在脑子前面,下次注意。”见两人态度缓和,她趁热打铁,组织她们重新学习物品定置管理规定,并通过每周组织罪犯召开“内务互评会”,及时化解矛盾、增进理解,逐渐形成一套“教育引导—矛盾调解—规范养成”的监舍管理长效机制

     

从监控画面里的抽丝剥茧,到调解室中的春风化雨;从找准矛盾症结,到定制长效方案,张福兴秉持“小事不出监区,矛盾就地化解”的枫桥智慧悄然化解数百起矛盾,正如她常说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矛盾化解在监区,把安全守护在一线。”

十四载党徽闪耀,十二年警徽相伴。张福兴用脚步丈量监区的每个角落,用耐心化解罪犯的每起纠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千万次谈话叩开心扉,千百次调解化解矛盾,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以青春为笔,以高墙为卷,书写着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忠诚铸魂、实干筑梦"的动人篇章。

分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