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的高墙内
她们用忠诚铸就平安的基石
在无声的坚守中
她们用担当诠释警徽的分量
日复一日的巡查
年复一年的守护
她们将法治的信念化作春风细雨
挽救迷途的心灵
让我们走近她们
去感受藏蓝警服下的赤诚初心
去见证平凡岗位上的榜样力量
从西南铁拳某师的通信尖兵,到高墙内重塑新生的灵魂工程师,陈莉用十三载光阴,将军人的铁血担当与警察的忠诚使命完美交融。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轴”劲——对规矩的敬畏、对精准的执着、对责任的坚守。
军魂铸警魂:风雨中的旗帜
投身某师某部队
在通信兵岗位上
她须每周背下至少上千个号码
熟记西南军区所有部队番号
练就“听音识人”“蒙眼插接”的绝技
做到迅速无误传递指令
将“精准”与“纪律”融入血脉
2015年,陈莉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
当时监狱正值布局调整
陈莉所属监区
搬至罗革当水库附近的一个临时关押点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每日四小时通勤
陈莉选择以坚韧不拔的斗志投入工作——
到岗绝不延误
巡查寸土不漏
寒暑无阻
始终一丝不苟
最严峻的考验在一个暴雨夜降临
当时临时关押点所在区域遭遇极端天气
持续暴雨使罗革当水库水位迅速上升
临时关押点因灾停电
水泵停止抽水
雨水倒灌监舍
积水迅速没过脚踝
“快!转移!”
——陈莉一声命令斩断慌乱
她与同事挽臂成墙
在漂浮着杂物的积水中深趟
逐铺清点罪犯
泥浆灌裤、嗓音嘶哑……
直至最后一名罪犯安全转移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转移
是军人本色在警营中最直接的闪耀
高墙战场:破冰.攻坚.守护
陈莉将“轴”劲注入改造使命
吴犯初入监时
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如同紧闭的蚌壳
沉默寡言、拒绝沟通
陈莉敏锐捕捉到吴犯的反常
她一次次主动靠近
耐心谈心谈话
用法律条文和真实案例释法明规
她积极争取亲情帮教机会
架起吴犯与家人沟通的桥梁
她注重对吴犯进行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
鼓励吴犯考取技能等级证书
......
陈莉锲而不舍的“轴”劲终于撬开了吴犯的心墙
吴犯逐渐从一蹶不振中挣脱
蜕变为监区改造积极分子
当吴犯因现实表现优异
监区准备为其申报减刑时
一个关键障碍浮现——
吴犯尚未缴纳罚金
为不耽误这份来之不易的改造成果
陈莉没有丝毫耽搁
她迅速向监狱报备情况
主动联系上吴犯的家属
详细说明缴纳罚金的意义、流程及所需凭证
时值疫情管控最严时期
人员流动受限
陈莉通过电话一遍一遍
耐心指导吴犯的姐姐办理手续
待罚金收据寄出后
她更是将“轴”劲发挥到极致
每天都要去监狱的收寄件处查看询问
最终,这张承载着希望的罚金收据
顺利抵达监狱
成为吴犯依法依规获得减刑的关键凭证
吴犯刑满释放后
创办了一间制衣工作室
她特意给陈莉寄来感谢信
字里行间满是新生后的感激
她说——
要用自己的工作室聘用刑释人员
为她们提供就业机会
将这份曾被给予的温暖与希望传递下去
以心为钥:打开新生之门
而愁云密布、改造消极时
陈莉的“轴”劲再次迸发
为彻底解开胡犯心结
陈莉决定进行家访
她驱车三小时
颠簸于泥泞山路
最终抵达低矮的土房前
望着孩子不合身的旧衣、指甲缝的泥土
斑驳的奖状和漏风的窗缝
她默默记下一切
回监区后
她带来两把“钥匙”——
一份“阳光助学”申请表
一段孩子背古诗的视频
当胡犯看到视频时,泪水已决堤
“陈警官,我想早点出去...陪娃长大!”
胡犯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渴望
那条深山泥路
标记着陈莉“以心为尺,以责为径”的从警足迹
薪火相传:严苛背后的生命线
“监区工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规矩就是生命线!”
她要求——
现场巡查严谨周密
记录谈话规范完整
监控回放细致入微
关键信息逐帧查验
新警小刘刚开始值班时
因现场秩序良好
忽视“半小时巡查”制度
两三个小时才巡查一次
陈莉发现后严肃指出——
“隐患专挑侥幸钻!
规定半小时一次
就必须是半小时一次!”
她直言——
“规矩不是在束缚你
是在保护你!”
徒弟们曾私下抱怨她“不知变通”“不近人情”
直到一次夜间应急演练
当警报拉响时
平日被陈莉严格要求的新警们
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流程清晰、配合默契
赢得当日总值班长的高度认可
小刘这才意识到——
“陈指导员不是‘轴’
是把‘安全’二字
用最严格的标准
‘焊’进我们骨子里
她为我们铺就的
是一条最直、最稳的路!”
淬火成钢:“轴”劲铸就忠诚底色
十三年
从通信尖兵到分监区指导员
战场转换,角色更迭
不变的是
陈莉骨血里的坚韧
对规矩近乎“刻板”的敬畏
对精益求精的“轴”劲
“做事较真,才能问心无愧”
如今
陈莉在高墙内一丝不苟地书写人生答卷——
关于法治、关于救赎
关于一颗在铁规戒律与春风化雨中淬炼的
永不褪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