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女监实训】这次实训,为何让警校教师深感“震撼”?

  • 字体: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作为省司法警官学校的一名教师,当接到赴贵州省第二女子监狱实训四个月的通知时,使命感与求知欲瞬间充盈我的心间。这不仅是一次个人职业的深度体验,更肩负着为警校教学探寻“源头活水”、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重任。高墙电网之内,那些女性罪犯真实的改造状况如何?“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如何在日常管理中落地生根?带着这些疑问,我怀揣着“学习者”的敬畏与“教育者”的责任,走进了这座特殊而庄严的“学校”。

高墙之内,预想之外的真实日常

想象中的女子监狱,是威严、压抑与冰冷的符号。然而,当我身着警服,佩戴单警装备,真正踏入监舍、习艺车间、谈话室后,仅仅数周,教科书上的文字便立体鲜活起来。这里的“日常”,颠覆了我的预想,带来的是触及心灵的震撼与思考。

实训第一天,一场大规模的“清监”行动便成为我的实践第一课,这远非简单的物品整理,而是对“安全无小事”最直观、最深刻的诠释。在监舍内,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甚至一片不起眼的纸屑,都需细致排查。每次弯腰、每次翻找、每次登记,都承载着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重任。这份“繁中有细”的严谨,是任何课堂PPT都无法完全展现的,它生动诠释了监狱管理的基石——安全源于对细微之处近乎极致的掌控与担当。

那些“第一次”,教会我的远比课本多

随着实训的深入,无数个“第一次”为我翻开了监狱这本立体教材,我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教师,转变为在改造一线的“学生”。

与师父第一次在监舍走廊巡查,我谨慎观察着每间监舍的内外,捕捉每名罪犯的神态与动作细节。师父说,罪犯眼神的游离、不合时宜的小动作,都可能是潜在风险的信号。那一刻,“责任在肩”的分量被具象化。这份日常的观察与守护,正是构筑监管安全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防线。

跟着师父第一次带罪犯亲情会见,我目睹电话两端声泪俱下——一边是亲人的期盼与呼唤,一边是罪犯的思念与悔恨。我深刻体会到,亲情纽带是激发罪犯改造动力的重要源泉。而作为直管民警,我必须在严格执法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这决定了如何让刑罚执行刚柔并济、合理统筹法理与人情、科学平衡惩治与教化,始终是监狱工作的核心课题。

随师父一起第一次对罪犯进行个别教育谈话,我预设的理论话术在鲜活的个体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意识到,真正的个别教育谈话远非照本宣科,而在于通过深刻洞察和真诚沟通建立信任桥梁,敏锐捕捉罪犯的真实诉求与思想症结,在原则之内给予有效引导,最终实现“因人施策”的改造智慧。

第一次带队打餐、第一次押解就医、第一次应急处突……数不清的“第一次”让我明白——这些琐碎的日常管理,恰是监狱安全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节点。每一次流程的执行、每一次精准的决断、每一次风险的排查,都在编织监管安全的防护网。唯有做好细微之处,才能筑牢监狱持续安全稳定的根基。

在淬炼中读懂她们坚守的重量

实训不觉间已过半,于我而言,这已非简单的“理论联系实际”,而是一次全方位的认知重塑与能力淬炼,是对监狱人民警察职业价值的深度叩问。

唯有亲历,方知艰辛。监狱人民警察将惩罚所彰显的“力度”与教育所传递的“温度”有机结合,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践行初心,在“急难险重”面前展现专业担当,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她们是监管安全最坚不可摧的基石,是默默无闻的“守夜人”,这份坚守令我肃然起敬。

女监实训的日常,如同在熔炉中淬炼。那些最初的叩问与期待,正被每一天的真实所回应、所解答。我深知,这段经历所能触及的仅是监狱事业的冰山一角,但这宝贵的“初体验”,已让我对监狱人民警察这份职业心生无限敬畏,也更清晰地锚定了作为警校教师的责任航向。前路漫漫,我将继续带着思考的触角,以学习者的谦卑之心,深度融入,用心感悟,将这份来自源头的“活水”转化为育人的养分,为新时代监狱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绵薄却坚定的力量!

实训正酣,淬炼不息

   思考不止,行动不辍!


分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