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二女子监狱机关第一党支部由监狱财务管理科和劳动改造科共同组成,业务涉及预算申报与执行、财务核算与管理、罪犯劳动改造与技能培训等多领域,支部党员虽岗位不同,却共同肩负着保障监狱财务规范高效运行、提升罪犯改造质量的双重使命。然而,正是这种业务的多元性与差异性,让支部建设在实践中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如同两条并行线,难以深度融合,形成了“各自繁忙却难以交汇”的局面。
“党建不能悬在空中,必须融入具体业务工作。”党支部书记何永林的这句话,成了打开工作新局面的“分水岭”。围绕“黔狱先锋·匠心守护”品牌创建,党支部反复研讨,最终锚定以“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用“业务攻坚”破解工作难题、靠“服务增效”打通基层堵点的工作模式。这个模式,不仅让党员学有方向、干有目标,更让党建成为连接两个科室、赋能基层工作的“桥梁”。
政治引领 让学习变成“专家会诊”
“党建与业务‘两张皮’,让我们意识到,政治理论学习不能空对空,必须贴着业务需求走。”党支部书记何永林说道。于是,机关第一党支部摒弃了“念文件、划重点”的传统方式,创新推出“1+1”主题结对研讨。
每次研讨前,党支部都会征集两个科室当前最棘手的业务难题作为主题。如将“如何优化报销流程”“怎样提升罪犯技能培训实效性”等问题,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活教材”。研讨会上,监狱财务管理科党员民警带着报销单据、政策文件,劳动改造科党员民警拿着培训方案、罪犯考核数据,围坐在一起“会诊”。支部党员民警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拿着具体案例,运用理论政策寻找破解之道。
“这种研讨很像‘专家会诊’,”监狱财务管理科科长陈鼎娴说,“我们带着难题来,大家依据政策理论找方法,思路一下就打开了。”自此,“问题导向” 成了机关第一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的不成文规定。学习内容从“要求学什么”变成了“我们需要什么”,党员大会也从例行会议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攻关战场”。学习的“甜头”,让支部党员民警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业务攻坚 让党员成为攻坚“主力军”
找到了理论学习的窍门,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党建持续赋能业务,让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能“挑大梁”。机关第一党支部的答案是:把业务难点作为党建重点,用项目化的方式推动融合。
在“黔狱先锋·匠心守护”品牌引领下,党支部建立“党建+重点项目”机制,让党员主动认领难题,扛着党旗攻“山头”。比如,针对基层反映的“报销流程繁琐、审批时间长”问题,监狱财务管理科党员主动组队,将“优化报销流程”列为党员攻坚项目。她们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摸清痛点后,不仅积极优化流程,还带着“说明书”和“培训课”送服务上门。“以前报销最少要跑三趟,现在填对单据一次就能办好!”监区民警感慨道。
在劳动改造科,“党建+”项目体现了别样温情。党员们创新推行“五个一”劳动改造新模式,即让罪犯在一场劳动技能竞赛中为家人制作一件新衣、获取一个技能证书、书写一封家书、回馈家人一份关爱,其核心是将技能培训与情感修复、家庭责任连接起来。该模式推行以来,已累计使上千名罪犯获得一技之长,为其顺利融入社会、承担家庭责任提供了支持。
服务增效 打通基层工作“最后一公里”
“监狱财务管理科掌握经费政策,劳动改造科了解监区需求,以前各干各的,现在联手服务,效率翻倍!”这是“双擎驱动”中“服务增效”理念带来的显著变化。机关第一党支部打破科室壁垒,建立“跨科室联动服务机制”,每月召开工作协调会,让财务、改造业务“同频共振”,精准解决基层“急难愁盼”。
今年上半年,监区提出“罪犯刑释款发放流程繁琐”的问题。协调会上,监狱财务管理科党员民警立即梳理“发放流程”,明确“注意事项”;劳动改造科党员民警则统计好刑释人员人数及相关款项,提前报监狱财务管理科备案。不仅如此,两个科室还联合推出服务基层活动:监狱财务管理科党员民警带着政策手册,帮监区梳理经费使用风险点;劳动改造科党员民警带着培训方案,征求监区对技能培训课程的意见建议。“以前遇到问题,要分别找监狱财务管理科、劳动改造科,现在直接找机关第一党支部就能解决,服务既贴心又高效!”
匠心守护 从“独自闪耀”到“集体发光”
现在的机关第一党支部,早已摆脱“党建业务两张皮”的困境,在“双擎驱动”模式下,收获了累累硕果——荣获“全省监狱系统学习型党组织”称号,1人获评贵州省“最美劳动者”,5人次荣立三等功,20余人次获“优秀党员”“先进职工”等荣誉;业务工作也连创佳绩,2024年监狱财务管理科获贵州省监狱管理局通报表扬,在监狱年终考评中荣膺一等次,劳动改造科推动罪犯技能培训合格率稳步提升。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如今已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党员王瑞雪的话,道出了支部党员民警的普遍状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旁观干”到“主动上”,从“各自忙”到“一起上”,机关第一党支部以“黔狱先锋·匠心守护”为魂,用“双擎驱动”为翼,让党组织的战斗力在服务中提升、在攻坚中彰显,也为“四强党支部”建设,提供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如今,机关第一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已不再是业务的“附加题”,而是破解工作难题的“金钥匙”;党员身份不是抽象标签,而是攻坚克难时最醒目的旗帜。当她们把党员大会开成“专家会诊”,把业务难题当作党建项目,用贴心服务打通基层工作“最后一公里”,让每位党员都成为发光体,这个集体便自然拥有了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实、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