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的一线实训,对一名警校教师而言意味着什么?贵州省司法警官学校教师钱婧用她的实训总结,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让我们跟随这些文字,感受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实战淬炼中的成长,看一线实践的沉淀如何转化为警校课堂上的鲜活教材。

四个月的实训时光转瞬即逝,指尖仿佛还留有监区走廊的温度,战友们的叮咛也在耳边萦绕。这四个月,对我而言不是浅尝辄止的体验,而是“脱胎换骨”的重塑;不是纸上谈兵的学习,是弥补短板的淬炼。作为警校教师,我第一次“钻”进了监狱的“心脏”,读懂了“监管安全”背后的细微坚守,触摸到了教育改造里的“人性温度”。
我所在的六监区,不仅是出入监监区,更是后勤保障监区。这里没有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却是观察监狱工作全貌的独特窗口。带着求知欲与责任感,我走进了这座特殊而庄严的“学校”。

实训的第一课,是一场大规模的清监。师父告诉我:“清监不是‘查问题’而是‘防问题’。”我们检查了14间监舍的每个角落,摸床垫时要顺着缝线反复摩挲,查物品时连每一片纸张都要逐字阅读。就连漱口杯的摆放顺序、杯柄方向、牙刷朝向,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细节。
看我疑惑,师父解释道:“整齐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她们学会守‘规则’,规则里藏着安全。”这句话让我深受震撼——“监管安全”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在无数次弯腰、清查和纠正中变得无比具体。这种繁中有细的严谨,是任何课堂PPT都无法展现的。
通过六监区这个独特“窗口”,我见证了人性的复杂与跌宕。新收押罪犯眼中的迷茫,即将刑释罪犯脸上的希望,都深深触动着我。在师父的指导下,我参与罪犯个别教育谈话、拨打亲情电话,倾听即将刑释的罪犯心声,用专业知识疏解她们的顾虑。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出入监工作看似流程化,实则是监管安全的基石和教育改造的序篇与终章。

四个月的实训,给了我三重珍贵收获:
一是“接地气”的教学灵魂。 亲历收监和刑释的全流程后,我切身感受到“程序正义”在操作中的细致严肃。未来我的课堂上,将不止于理论和法条,更有出入监登记表如何规范填写、初次谈话如何破冰这些带着温度的实用课题,让学员既知“做什么”、“为什么做”,更懂“如何做得更好”。
二是“刚柔并济”的执法样本。 在这里,刚性底线与柔性关怀紧密交织。严格的检查管理是必须,但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耐心的解释,可能就是瓦解心理防线、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这种在框架内的人性化沟通艺术,是我要带回课堂的宝贵“执法智慧”。
三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具象理解。 监狱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宏大的顶层设计,更蕴含在基础岗位的有效执行中。一个规范的出入监流程,体现着整个监狱的高效运转;一次成功的出监教育,直接关联着降低再犯罪率的社会成效。这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警校教师的责任航向。
亲历方知艰辛。这四个月,我看到了监狱人民警察如何将刑罚的“法度”与教育的“温度”有机结合,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践行初心,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她们是监管安全最坚不可摧的基石,是默默无闻的“守夜人”。
亲历方知艰辛。这四个月,我看到了监狱人民警察如何将刑罚的“法度”与教育的“温度”有机结合,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践行初心,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她们是监管安全最坚不可摧的基石,是默默无闻的“守夜人”。

这段宝贵的经历丰富得像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名著,将持续给予我灵感和动力。实训有期,前路漫漫。我将把这份来自源头的“活水”转化为育人的养分,为新时代监狱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绵薄却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