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新招录的青年民警扣好入警的第一粒纽扣,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2024年10月25日,都匀监狱团委与遵义监狱团委联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历史对话,激发2024年新招录的青年民警的文化自信与职业使命感,并为探索监狱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角色提供灵感与动力。
活动地点选在了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开阳县白马洞国营七六一矿。该矿前身是贵州省劳改局(现贵州省监狱管理局)开办的开阳汞矿,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开采的铀矿之一。在原子弹研发的关键时刻,开阳汞矿为我国自主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第一批重要铀产品45.82吨——重铀酸铵(黄饼)。青年民警们在这片承载着国家荣耀与民族精神的土地上,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
走进开阳汞矿旧址,每一处斑驳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张发荣(原贵州省劳改局干部),一位亲历了首批铀产品提炼的前辈,用他的亲身经历为青年民警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他讲述道:“从勘测人员口中,我们了解到黄饼制作的大概流程。”于是,由张发荣等五人组成的团青攻关小组,凭着一腔热血,开始用土办法提炼“黄饼”。“我们5人就把1.5吨铀矿石运出来,用铁锤打碎碾成粉末状,当时5个人手上都满是血泡,然后用瓦缸木桶加硫酸氨水浸泡,由于不知道矿粉硫酸氨水的比例和浸泡时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次一次试。”
如今,张发荣老人已87岁高龄,回忆起当年的细节仍记忆犹新。“我们把5公斤重铀酸铵和化验单交给二机部接待的工作人员,他们大吃一惊,问我们怎么生产出重铀酸铵,在全国你们还是第一家生产出这种产品的。”五个人、一只木桶、三只瓦缸创造出了奇迹。他们的成果迅速引起了相关单位的重视,立刻增加投资,加大铀产品的生产。在全国上下一无外援、二无技术,且资源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凭借“不比基础比后劲,不比条件比干劲”的坚韧精神,期间苏联援华专家到场参观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刻,青年民警们仿佛与前辈们并肩站立,共同见证了新中国在逆境中崛起、在挑战中壮大的辉煌历程。
随后的主题座谈会上,张发荣前辈与贵州监狱陈列馆建设专班民警吴玉进,以及开阳县政府相关领导,与青年民警们围坐一堂,共话传承与创新。讨论聚焦于如何将老一辈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融入新时代的监狱工作中,特别是在监管改造、教育改造以及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监狱的独特作用,发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为提升监狱工作水平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青年民警代表在分享发言中深情表示,他们将以此次学习实践为契机,将前辈们的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监狱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监狱管理创新、罪犯教育改造等方面,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如歌,风华正茂。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贵州监狱青年民警们不仅收获了历史的启迪,更坚定了前行的步伐。他们深知,虽然没有人永远年轻,但监狱事业中总有年轻的力量在崛起,奋斗的精神与监狱事业将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传承中不断攀上新的高峰,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