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家中坐,缘从网络来。2019年7月的一天,小仇(化名)的微信突然收到一条好友申请,对方自称叫“王玲”,尽管小仇在现实中并不认识叫王玲的人,但是他还是通过了对方的好友申请。成为微信好友后,“王玲”主动与小仇聊起来。在微信上,两人聊得十分投缘,很快便以男女朋友相处起来。小仇主动约对方见面。见面的时候,“王玲”还带了另一名女子,几人吃了一顿饭后,“王玲”就说要回家了。于是几人分开了。从现实世界回到网络中,两人的感情更好了,小仇觉得,这个女生就是自己想要共度一生的人。
“我钥匙掉了,能不能借我三百块开锁”
“我舅舅给了我三千元,但是钱已经用的差不多了,我爸妈现在想看看三千元还在不在,我已经借了一千多了,你能不能再借我几百块凑齐三千元”
“之前,我闺蜜出车祸,我刷信用卡垫付了一万元医疗费,现在闺蜜死了,她父母不认账,而我没钱还信用卡了,你能不能借钱给我还信用卡?”
“我欠了五万元高利贷,被收款的人带到了东莞,我现在跑出来了,但是没有钱,能不能借我点钱当生活费?”
“我被收款的人抓住了,我妈妈卖了首饰、跟亲戚借了钱,现在还差五千块,你能借给我吗?”
“我妈妈心脏病发了,在重庆做手术还差两万元……”
渐渐地,“王玲”经常会有各种困难向小仇借钱,每一次“王玲”的理由都让人无法拒绝,她甚至还发了家人的户口本、住院证明以及母亲的微信给小仇。其中有几次,“王玲”借钱的数额较大,小仇一时半会儿没这么多钱,于是“王玲”就给他介绍做贷款的人。为了帮助女朋友,小仇对这些要求“照单全收”,没钱借也要解女朋友的燃眉之急。就这样,小仇断断续续给“王玲”转了6万多元。
直到有一天,小仇在朋友圈看见女朋友和另一个男人抱在一起的照片,小仇很生气,便在微信上质问女朋友,对方又用各种好话将他哄好了。一次不经意的刷“快手”视频,小仇刚好看到与女朋友抱在一起的那个男人,他在快手里面问出对方名叫喻某。
小仇开始心生怀疑,在一起几个月,自己跟“王玲”只见过一次,也没有视频过,对方还老是问自己借钱,至今没有开口提还钱的事……越想越不对,小仇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于是他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原来一直以来和小仇聊天的女朋友不叫“王玲”,而是一名叫“喻某”的男子,小仇奔现时见到的那名女子也只是喻某叫去应付小仇的一名普通女性朋友。小仇此时终于知道:“女朋友”所用的那些借钱的理由全是骗钱的借口,所谓“生病的母亲”、“做贷款的人”都是喻某一人所饰。
喻某被抓捕归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他说当时选择小仇是因为感觉这个人好骗,为了取得小仇的信任,他多次在网上下单请专门聊单的女生跟小仇聊天,直到对方信任他、将钱转到他的微信。母亲的名字、王玲的名字、户口本、住院证明都是假的。从小仇那里骗来的钱已经被挥霍一空……
最终,喻某被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9个月,并处罚金10000元。
民警提示
1.网络交友需谨慎。网上信息真假难辨,在无法确认、甄别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不要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和各种说辞。尤其是没有见过面的网友,不要与对方有金钱往来。
2.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QQ、微信等交友平台的账号,凡是对方让转账、汇款的都要提高警惕,保持理性,及时止损。
3.一旦发现遭遇诈骗,要妥善保存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及时拨打110报警。
4.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了解反诈技能和案例,提升鉴别诈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