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一场行走的教育。民警通过走入罪犯家中,了解罪犯的方方面面,拉近罪犯与家人的心灵距离,打通罪犯家庭与监狱之间的障碍,形成教育合力,一同为罪犯的改造灌注动力,让监狱的教育改造有法度、有温度。
近期,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对监狱7名罪犯的家庭进行家访,借助这种形式,充分利用亲情的力量,不断拓宽问题罪犯、特困家庭罪犯、顽固罪犯的教育改造途径,助力罪犯改造的积极性。
“你要听警官的话!”
冬日的细雨,不紧不慢地下着,到处湿漉漉的,总显得特别的寒冷。就在这样的绵绵细雨中,监狱家访帮教小组一路奔波,来到了兴仁县雨樟镇龙头菁村。
监狱罪犯张某的老家就在这里。2009年,张某因抢劫罪被判无期。服刑的这10来年,家里的亲人很少来监看她。在监内张犯对父母和女儿的牵挂成了她改造的“绊脚石”。张某刚入监时,女儿才1岁,关于女儿的一切她只能在姐姐来信的只言片语中了解,谈话中张某一直担心父母带着两个精神异常的弟弟是怎样的艰难……
带着张某的“心愿单”,在当地乡政府、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了解到张某入狱后,父母因此事曾多次发生口角,张父没过多久便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留下张母和两个精神异常的儿子。而张某女儿一直由姐姐照料。
对于民警的到访,张犯白发苍苍的母亲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她告诉家访民警,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特别是双眼,如不靠近根本无法看清眼前的东西。当民警为老人播放张犯的改造视频时,她使劲凑到屏幕前,耳朵靠近喇叭,激动地说道:“这是她的声音,这是她的声音,叫你当初不听我话……”眼泪大颗大颗的滴落在键盘上。
老人从家访民警口中了解到张某的狱内改造表现后,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她对着镜头梗咽地说道:“二妹啊,你要听警官的话,好好改造,妈再苦也要等你回家……”
一个年迈多病的身子托起这个特殊的家,但老人却依旧不停地在鼓励张某,也愿意和民警一起为她的改造之路注入信心和亲情力量。
“妈妈,你快回来,我很孤单”
在罪犯金某的家中,金某的哥哥详细地向民警介绍起家中的情况。金某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靠经营生意谋生,日子过得也算是小富小康。然而因为金某的冲动杀了人,打破了家庭的幸福,自己也因罪受刑入狱。
金某入狱后,孩子一直寄养在金某哥哥的家中。在舅舅们的呵护下,孩子转眼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相比同龄人他更懂事,学习之余还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民警面前,小孩一直害羞地低着头,尽管民警聊到金某在监内的表现,他仍旧静静听着,面无表情。
民警提出拍摄一段小视频,问小男孩没有话想对妈妈说,小男孩依然低头一句话不说,在民警的再三鼓励下才来到镜头前。“妈妈,我考试得了第一名,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听舅舅的话,我等你回家。妈妈,你快回来,我一个人很孤独。”话未说完,孩子已经哇哇地大哭起来……
面对镜头时,小孩表现出同龄人少有的平静和压抑。但当拨动到母亲这根心弦时,那伪装就会泼洒一地,所有的心思坦露于前,纯净且脆弱。民警希望能通过家访,能让留守的儿童也能留守住爱和希望。
“我们在家等你回来”
“你要好好听从管教,安心改造,争取早日回家,我们在家等你回来。”
回到监狱,民警为罪犯播放了家访中为家属录制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有的人暗自落泪,有的人陷入沉思,家人们的句句叮咛,她们已将它牢记于心。纷纷表示不会辜负亲情期盼,会怀感恩之心积极改造,以优异的改造成绩回报监狱和社会。
家访民警在家访过程中,通过将罪犯录制的视频、信件以及罪犯利用劳动报酬为家人和孩子购买的小礼物等传递给罪犯亲人,让家属了解罪犯在狱内学习、生活、改造的情况,为罪犯架起了亲情沟通的桥梁。
家庭、监狱、社会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能产生更大的教育磁场,监狱通过实地走访,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原生家庭,更具体地掌握罪犯改造思想负担形成的症结,能化解罪犯与家人的隔阂,激发罪犯积极改造内生动力,也为教育改造民警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