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都匀被连绵细雨笼罩,铅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然而却挡不住一行人匆匆的脚步。省委老干部局联合省监狱局离退休工作处慰问组的车辆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停在了云健科瑞养老公寓门前,这里住着即将迎来百岁寿辰的福泉监狱离休干部彭鹤仙。
推开房门的瞬间,湿润的雨气与室内的暖意交织。彭老的房间布置得简朴而温馨,百岁的他正与九旬老伴并肩坐着,尽管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但老人挺直的腰板和矍铄的眼神,仍透着老警察特有的硬朗。慰问组的脚步轻缓,吴春峰副局长率先上前,双手握住老人布满褶皱却依旧有力的手,“彭老,我们来看您了!您是国家的功臣,是我们心里的标杆啊!”话音未落,监狱管理局离退休工作处潘志欢处长已将一束缀着露珠的鲜花递到老人怀中。“快坐快坐。”彭老略带沙哑的嗓音招呼,“彭老,最近身体状况怎么样啊”“彭老,有什么困难的地方,随时要联系组织,组织会想尽办法解决的。”慰问组围坐在彭老身边拉起了家常。
“我这一辈子,既是警察,也是搞财务的……”彭老从怀里缓缓掏出感谢信,指尖在纸页上轻轻摩挲。信纸边缘已有些发毛,显然被反复读过多次。“看着现在监狱发展得这么好,财务工作也用上了高科技,年轻警察又能干又负责,打心底高兴。”读到动情处,老人声音显得有些哽咽,慰问组的成员们静静听着,窗外的雨声似乎也轻了些,只余下老人带着岁月质感的叙述,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慰问组离别时,依次与彭老握手告别。这场跨越百年的相遇,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掌心相握的温度、蛋糕上摇曳的烛光,以及一位老警察用一生践行的初心——就像一粒投入时光的石子,在监狱事业发展的长河里,漾开关于信仰与传承的涟漪。
撰文|雷国慧 谭赟
图片|谭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