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方“擎霸”
现变为刑期遥遥罪犯
以前每日灯红酒绿
现在每天铁窗冷月
前后生活极端的反差
极度消极的改造态度
监狱民警如何破解这道厚重的“冰墙”?
一、抵触与观望:一名重点犯的初入监区
2025年3月,51岁的陈某从其他分监区转入六监区四分监区。彼时的他,是全监重点挂号管控罪犯——因多项罪名合并执行25年,余刑仍有16年。
刚入监的陈某,像一只竖起尖刺的刺猬。因对前监狱的违规处理心存不满,又在调入新监区初期因劳动不服从指令被扣分、影响减刑,他整日情绪低落,眉头紧锁。民警找他谈话,他便低着头沉默,任你说千言万语,始终一言不发,改造态度消极,透着一股“破罐破摔”的抵触。
分监区警务台,民警李起正在查看陈某相关信息,“他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是心里有‘结’。”看着档案,李起语气严肃,“初来乍到,他在观望我们的管理尺度,甚至想试探底线。越是这样,越要稳住。”
二、精准施策:四步走解开“心防”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分监区民警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量身定制了一套“破冰方案”,用耐心与智慧一点点融化他心中的坚冰。
“冷处理”里的空间:给情绪一个缓冲期
“刚来时他火气正盛,硬碰硬只会适得其反。”分监区副中队长梁杰回忆道。分监区决定先“以静制动”:前三天,除了入监时由民警用15分钟简明讲清监区纪律、作息安排和改造要求外,不再频繁找他谈话。
“我们给他留了消化情绪的空间。”梁中队说,监区特意安排他住下床位,每天让他参与简单的内务整理和集体学习,“规律的生活能帮他慢慢平复,等他情绪稳了,才好谈下一步。”那几天,陈某虽依旧沉默,但眼神里的戾气,悄悄淡了些。
亲情连线:一根电话线的温度
“亲情是最好的催化剂。”分监区民警刘锦泉主动接过了联系家属的任务。他翻查档案找到陈某家人的联系方式,多次拨打电话才接通。“一开始他家人很抵触,觉得‘犯了这么大错,还有什么好说的’。”刘锦泉没放弃,耐心解释陈某的改造状态,“我说‘他再错,也是你们的亲人,你们的话,比我们管用’。”
说服家属后,刘警官连夜整理申请材料,协调狱政部门加急审批。3天后,陈某被带到会见室,电话那头传来家人带着哽咽的声音:“家里人总念叨你……好好改造,别再犟了,我们等着你……”20分钟的通话,陈某全程没说话,但挂电话时,民警发现他眼角泛着红。
同改引导:身边人的“现身说法”
“有时候,‘自己人’的话比民警更入耳。”分监区筛选出刚刚得到“优秀”的张某——他和陈某是浙江同乡,曾因经济犯罪入狱,余刑10年,性格沉稳。
民警先和张某沟通:“不用讲大道理,就聊聊家乡变化,说说你怎么规划改造的。”于是,每天休息时,张某会主动坐到陈某身边:“听说咱们老家变化老大了,建公园,盖新楼,等出去了我带你转转……”“我余刑10年,现在每月攒考核分,争取多减刑,你余刑16年,好好干也一样有盼头。”
起初陈某只是听,后来偶尔会问一句“家乡真的变化很大啦?”,再后来,两人能聊上几句家常。张某的“润物细无声”,让陈某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
深度谈话:三个问题点醒“梦中人”
情绪铺垫到位后,分监区副中队长梁杰决定亲自找陈某谈话。那天下午,谈话室里没有严肃的训诫,梁中队先给陈某倒了杯水,开口便问:“陈某,你先回答我三个问题——这是什么地方?你是什么人?来这里干什么?”
陈某愣住了,张了张嘴没说话。梁中队没催促,而是说起监区另一名涉黑罪犯的改造故事:“他比你余刑还长,现在每天主动学习,帮着新犯适应,上个月又拿了一个优秀。”接着,他又讲了刑法中关于减刑的具体规定,“政策对每个人都一样,关键看你要不要争取。”
两个小时的谈话,梁中队没提他过去的罪行,只聊当下的改造和未来的可能。最后,他拍了拍陈某的肩膀:“我们不管你以前是谁,只看你现在想做什么样的人。” 那天走出谈话室,陈某的腰杆,似乎挺直了些。
三、破冰与新生:从抵触到感恩的转变
民警的持续努力,像春雨般慢慢滋润着陈某干涸的心田。他开始按时出工,遵守纪律,甚至会主动帮同改整理工具。
“这里的警官不一样,既讲规矩,也讲情理。”陈某后来在谈话中说。他看到民警每天凌晨巡逻查岗,看到他们耐心调解同改矛盾,看到他们为了让罪犯能多打一次亲情电话跑前跑后……这些细节,让他渐渐放下了戒备。
2025年6月8日,陈某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分监区办公室。信的最后,他写道:“在今后改造中,我会加倍努力,遵规守纪,接受教育,不辜负警官的期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服刑人员。”
字迹不算工整,但每一个字都透着真诚。这场跨越心防的改造攻坚,不仅改变了一名罪犯的态度,更印证了高墙内“教育、感化、挽救”的力量——只要用对方法,再冷的冰,也能被温暖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