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01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的小山村,到如今村集体资产上亿元,嬗变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外出创业赚到第一桶金成为富翁的他,转身回到贫穷荒凉的家乡变“负翁”,他的动机是什么?
半个多世纪前,无数“东北子弟”告别家乡,来到西南地区大山深处,他们为何甘愿在这里“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2023年3月起,海安监狱先后组织两批共100名党员民警干部,陆续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岩博现场教学基地是贵州省委组织部认定的全省五个现场教学基地之一。在这里,他们将去往三个地方,“沉浸式”探寻有关党性、创新性与人民性的故事……
“外来媳妇胆子大!”她带着村民“狂飙”在致富路上
“1988年,余留芬从外乡嫁到岩博,三间用石灰和泥巴锤成的土坯房就是新家。不想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的余留芬从1993年开始创业,到附近煤矿开小饭馆、小卖部,还给人照过相。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敢想敢干的外来媳妇成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随着解说员王丽娟娓娓道来,一段余留芬带领全村群众轰轰烈烈奋斗的画卷在民警眼前徐徐展开……
余留芬人勤快、头脑活,病重的老支书在她身上看到了希望,于是临终前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责任交到了她手上。2001年,年轻的余留芬接任岩博村村支书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水电路“三不通”的深度贫困村。于是,她动员组织群众修路通水、买林场、办酒厂,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用十多年的奋斗,让岩博在2015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21年实现村办企业人民小酒年销售5个亿。如今,岩博村形成了以人民小酒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种植、养殖、白酒生产特色衍生品、旅游、教育培训等多产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
展览厅里,余留芬的画像格外引人注目。她带人上山修路、下山招商引资,为村子四处奔波的身影被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因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余留芬曾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去年又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二十大主席团成员。
“—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监狱团委副书记罗钰说,“在余书记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耀眼的党性光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她最真实的写照。这对于监狱民警做好新时代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榜样作用,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十年前身价过亿的他转身回到荒凉家乡,动机是什么?
2012年,年近五十、坐拥5亿身价、身为煤老板的陶正学,却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的路——
“在外面混出名堂不容易,又跑回去干啥?”朋友劝他。
“各地都在快速发展,只有舍烹村的老百姓还是这么穷,我回去就是想改变家乡的面貌,给大家做点贡献。”当时的陶正学望着村里烂糟糟的泥巴路,就这么下定了决心——
“如果项目失败了,最多是我倾家荡产,但如果成功了,大家今后的生活就好了!”
一晃过去十余年。由于村集体经济的实行和国家湿地公园落成,舍烹村所在的娘娘山声名远扬。然而谁能想到,十一年前的娘娘山,还是一处名不见经传、周边8个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的荒凉之地。
山脚下,已获“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的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与海安监狱党员民警干部面对面,自豪地介绍起娘娘山翻天覆地的蜕变。
十一年前,位于娘娘山的普古乡舍烹村还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村。2012年,外出创业致富的陶正学回乡,与另外6人一起率先注册资金成立普古银湖合作社,采取农民出资多少,陶正学就无偿借资多少的形式,让村民在合作社拥有双倍的股份,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整合农村土地资源。
2013年7月,合作社组建了六盘水市第一家联村党委,让8个村抱团发展,按照“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旅产业。随后,新寨村有了刺梨基地,水坝村有了精品水果采摘基地,卧落村有了温泉小镇。
在陶正学的影响下,这样的村集体经济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盘州大地茁壮生长,截至目前,受益群众已达85.59万人。
“陶正学怀着一腔激情,以数亿资金与群众抱团发展回报娘娘山。他敢为人先,通过极具创新性的方式将娘娘山的土地、房屋、资金、自然山水变成资产,农民群众参与入股,成为真正的主人翁。这种创新性是娘娘山发展求变的正确选择,也给监狱工作带来重要启示。”监狱组织宣传科科长王修川说,“唯有推陈出新,勇于革命,才能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
“献完终身献子孙!”“东北子弟”在乌蒙大山谱写建设凯歌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火烧铺上党旗扬,天池农场是故乡。”
“有一群‘东北子弟’最早响应号召来到盘州。作为‘三线’支援建设的先遣者,他们在各个项目会战中一马当先冲在前。”
“他们的艰辛付出,为祖国新增了大批科技力量,也为盘州后续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寻的最后一站,民警来到位于盘州市胜境街道的671“三线”文化主题园。
半个多世纪以前,十几万“三线”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繁华地区来到茫茫乌蒙山间,以战备为目的、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当时,这里的绝大多数项目都是保密、不为人知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奉献着,一直坚守在条件艰苦落后的大西南,践行着自己“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诺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2001年,岩博村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村集体经济为负,到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到1270万元,村集体资产达1.12亿元;娘娘山下的舍烹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2年不足的3000元到如今16000多元,让群众切实享受到脱贫致富的香甜果实;藏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者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为祖国和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将你高高举起。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三个地方、三段事迹,都是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最真实写照。
“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才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成果人人共享,让共同富裕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民警唐诗禹说:“实地参观、实景感受,让我深刻到‘人民至上’的深远意义。作为一名监狱党员民警,身处基层一线岗位,我们更要厚植为民情怀、为民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造福人民作为始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