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大山深处的如歌岁月
<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轿子山——高耸于安顺城北约16公里处的乌江上游支流三岔河南岸。这座巍峨迤逦峻峭的大山,因其山巅之上又有一突兀而出的小山峰,远远望去与抬人的轿子顶神似而得名。

1951年9月21日,是轿子山人永不忘却的日子。这一天,普定县公安局劳改股的两位民警带领60名罪犯来到人迹罕至的轿子山,创立了轿子山煤厂,从此掀开了轿子山监狱发展的一页。

筚路蓝缕十年拓荒成绩斐然

为了百废待举的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也为了通过自食其力解决罪犯坐吃闲饭的问题,两位民警满怀创业热情,带领60名罪犯来到蛮荒的轿子山。一切从零开始,既要解决罪犯吃饭问题,又要将其改造成为新中国的守法公民。监狱事业的拓荒者们在大山深处经过十年艰苦创业,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不仅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而且监管设施从简陋到规范、关押规模从几十人到近千人。罪犯劳动改造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改造成效逐年提高,19名罪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特赦中获得新生。

在煤炭生产方面,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效率逐年提高,从开始年产不足万吨到年产近10万吨,经济效益呈现梯级式迅猛发展。在当时新中国政权仍处在继续巩固、匪患问题尚未根绝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它凝结了拓荒者们的智慧和无数辛勤汗水。在管理教育罪犯方面,创造性地总结制定了“三集体”(集体学习、集体劳动、集体休息)、“三查三点”(出工清查点名、收工清查点名、睡觉清查点名)、三固定(床铺固定、生产场所固定、活动范围固定)以及“三道防线”等监管改造制度。十年筚路蓝缕,十年成绩斐然。老一辈民警和职工忘我工作,用火一般的热情,在大山深处用青春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砥砺奋进勇于担当书写辉煌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轿子山人不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把目光投向了山外的世界。然而,山外的世界也并不亮丽。三年困难时期的后遗症,使新中国的经济几乎停滞不前。但轿子山人敢于在经济萎靡的关头向困难说不。1963年,开始动工建设斑鸠山矿井;1965年,动工建设平桥矿井。1967年,在贵昆铁路开通一年后,轿子山人有了一个大胆的梦想,建一条铁路直接与安顺火车站相连,专门用于运煤。这个大胆的想法在当时近乎疯狂。因为作为三线建设重点工程的贵昆铁路,举国家之力,修修停停,历时八年。深居大山之中的轿子山人,想要修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几乎是天方夜谭。然而,倔强的敢于创新的轿子山人,发挥拓荒者的韧劲,克服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于1969年开始动工修建长达23.325公里的“安轿铁路”。

四年后,疯狂的想法变成了现实。通车仪式当天,十里八乡的村民天不亮就赶来看平生未见过的火车。“安轿铁路”蜿蜒如一条长龙通向山外世界,为煤矿实现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第二个十年的奋斗,一个个大手笔,在大山深处尽情泼洒描绘;一幅幅新蓝图,在轿子山人的擘画下次第铺开。1971年,原煤生产38万吨;1982年,原煤生产50万吨,各项事业处于迅猛发展。但轿子山人并未驻足,筹建新井的宏图已提上议事日程,建设百万吨级矿山的设想,正在大山深处慢慢变为现实。进入21世纪后,年产百万吨的矿山,巍然屹立在黔中大地上。轿子山人用汗水在大山深处尽情挥洒鼓舞人心的辉煌。

拯救灵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煤矿发展的同时,改造罪犯的条件逐年改善,关押能力也在逐年提升,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押犯规模已接近2000人。1985年,育新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到了1993年,教室数量超过20间,座位近800个,监内大礼堂3个,能同时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堂化教学和室内文体活动。罪犯的“三课教育”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开展。

2007年以后,通过开展监区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教育改造新模式,改造手段不断丰富。心理咨询、改造质量评估、特殊帮扶、组织罪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技能培训等新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改造工作。监狱高瞻远瞩积极筹措资金,为每间监舍配备电视机,每天组织罪犯收看央视频道《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定期组织收看《社会与法》《忏悔录》等法制节目,既确保了罪犯在大墙内不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脱离太远;又让罪犯的守法意识社会意识得到增强。为了丰富罪犯日常改造生活,监狱积极创造条件为罪犯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为每个监区配备图书室;为每个分监区配备阅览室;数万册图书在各监区图书室有序流动,促进了罪犯加速自己我改造,改造质量明显提升。几十年来如一日,大山深处度春秋;拯救灵魂的浩大工程,如春风化雨,似润物无声;一个个迷失方向的人生得以矫治,一个个充满罪恶的灵魂得以救赎。在一代又一代民警孜孜不倦的教诲感召下,一批又一批数以万计的罪犯,用劳动洗刷罪恶,用忏悔重塑新生,最终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布局调整搬迁重组凤凰涅槃

2008年12月,在国家关于监狱体制改革政策指引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下,处于辉煌时期的轿子山煤矿实行托管,罪犯全部退出井下生产劳动,转入地面监内习艺加工,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开采煤矿为主的劳动改造方式,宣告结束。数千名罪犯退出井下劳动,是对监狱的严峻考验,在一无厂房、二无项目、三无技术、四无经验的“四无”窘境下,几代轿子山人代代传承的勇于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再次发挥了显著作用。监狱一方面积极寻找适合罪犯劳动的加工项目,不断对引进项目进行筛选,逐步淘汰既不安全、效益又低的加工项目;另一方面,先后新建加工厂房1500多平方米,维修改造和利用原有部分煤矿工业用房3000多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缺乏罪犯劳动场所的问题。

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记者走进监狱,录制服刑人员在民警的教育下忏悔的故事,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2010年8月,司法部批复同意轿子山监狱迁建至宁谷监狱旧址。同年12月30日,新监狱迁建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宁谷监狱顺利举行。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轿子山人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年年在全系统目标绩效考核中位居前列。与此同时,一座功能设施完善的新监狱,也在原宁谷监狱旧址上拔地而起,搬迁合并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

2018年2月8日,正值小年,在轿子山脚下的监狱大礼堂,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迎新春文艺汇演,所有节目均由监狱民警和职工自编自导自演。这场别开生面主题为“传承精神、谱写辉煌”的“轿子山春晚”,精彩演绎了民警职工对大山之中这片热土的深深眷恋。

重装行装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2018年6月2日,在省监狱局的统筹指挥下,在武警、公安、交警、路政等相关单位的协作下,第一批400名罪犯,押解至新建监狱服刑改造。2019年3月28日,第二批余下的所有罪犯,全部转至新监狱服刑。原宁谷监狱和原轿子山监狱在新建监狱重新组建了新的轿子山监狱。庚续两所监狱的优良传统,新的轿子山监狱已重整行装使命在肩。七十年默默奉献,轿子山监狱不仅书写了贵州监狱经济的奇迹,而且成功改造了数万名罪犯,为共和国的安宁,为彰显社会主义法治力量,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七十年风雨兼程,凭借几代人的卓绝奋斗,轿子山人在黔中大地的山谷里,用如椽之笔豪迈地书写着如歌岁月。

当时代的目光穿越如歌的岁月,当历史的音符唱响这方故土,新组建的轿子山监狱,将继续传承“为监狱事业无私奉献、为党徽警徽增添光彩”的精神,吹响新时代集结号,昂首阔步踏上新征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