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好久没见,你们身体还好吗?……我在监狱里面通过劳动凑齐了6000元罚金,监区民警帮我把罚金交给法院,我终于缴纳完所有罚金了,人也轻松不少,我会努力改造,争取早点出来孝敬你们。”最后一笔写完,罪犯陈某(化名)将信纸折好塞进信封中,将地址端端正正写在信封上,期望这个好消息能早日送到父母手中,让他们安心。
而这封信背后的故事还要从6年前说起,当时的陈某刚成年,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白天在店里忙活,晚上就跟朋友混迹在街头巷尾,平时用钱没个计划,又要挣个“面子”。渐渐的,工资已经不够陈某的日常开销,9月底的一天傍晚,陈某和“狐朋狗友”蹲在路边抽烟,看着人来人往的电动车车速不快,还能看到车上挂着手提袋,顿时萌生了抢劫的念头。
于是陈某一伙人找来钢管、匕首等作案工具,蹲在路边等着深夜的来临。时间一分一秒的来到凌 晨,路上的行人车辆也变得零零星星,陈某感觉时机成熟了,一伙人拦截一辆电动摩托车,对驾驶人实施抢劫,抢走手机、零钱等物品。当晚,陈某一伙人通过拦截、追逐、殴打电动摩托车驾驶人实施抢劫,一共作案五起,抢劫现金5000余元,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财务若干,造成一名被害人一人轻伤。最终,法院判处陈某犯抢劫罪,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6000元。
17年底入狱后,在陈某在法律知识教育中才认识到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夺他人财物,并造成人身伤害的犯罪行为是重罪,因社会危害大,最高可判处死刑。回想起那个疯狂作案的夜晚和十多年的刑期,陈某这才发现自己以为的“年少轻狂”却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面对漫长的刑期,陈某感到人生无望,开始消极抵抗。新年伊始,看到周围的罪犯都在写改造计划,陈某兴趣缺缺的靠在窗边,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
监狱民警将陈某的表现看在眼里,通过侧面观察和了解,原来陈某的父母都是残疾人,陈某的入狱让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两位60多岁的老人只能靠路边摆摊维持基本生计,法院判处的6000元罚金更是天文数字,根本无力缴纳。陈某自知愧对父母,入监后基本不和他们联系。民警知道,这是很多罪犯在入狱初期都会存在的逃避心理,为了帮助陈某树立改造信心,民警多次找他进行谈话,告知他监狱减刑的条件和规定,还用陈某身边其他罪犯的改造表现给他举例子,对比有改造计划和没有改造计划的罪犯一年下来的收获与不同。
“陈某,和你一个监舍的其他人,别人有目标有事做,学习劳动该干什么干什么,你看看你自己,每天无所事事,你还这么年轻,真想一辈子就这样了?”
“陈某,你父母的情况我们也有所了解,无论你在哪里,当爹妈的总是担心的,你要是想跟家里联系,就来申请拨打亲情电话。”
“陈某,今天下午的学习结束,民警会专门讲减刑规定,你带着笔记本去好好听一听、记一记。”
“陈某,来谈话室。”
……
在民警一次又一次耐心的教育下,陈某渐渐明白,只有振作精神,积极改造,才能争取早日出狱、回归社会。看到身边罪犯去会见亲属回来后或开心或难过的样子,陈某越发思念家中父母,主动向民警申请拨打亲情电话,听着电话里阔别已久的声音,陈某难掩激动……
定下改造目标陈某积极投入服刑改造生活,跟着老师学习生产技能,在劳动改造中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罪犯熟悉工序;休息日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与刚入监时判若两人。“陈某,你最近表现不错,劳动表现积极,监区准备安排你代表监狱去参加全省的比赛,有没有信心?”“谢谢警官!我一定好好干,争取拿个名次回来。”2019年5月,在直管民警的鼓励下,陈某作为劳动能手代表监狱参加全省监狱系统罪犯劳动技能竞赛,获得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也极大的提升了他的改造信心。同年11月,陈某参加监区组织的“我为亲人送冬衣”活动,用学习到的劳动技能做了两件棉衣寄给远方的父母,希望棉衣能代替自己,陪伴父母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年5月,陈某缴纳完毕所有罚金,这名入监时意志消沉、我行我素到积极追求改造并付诸实践行动的罪犯地变化令民警欣慰。正是坚持“改造一个罪犯、挽救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监狱民警从未放弃任何一名罪犯,用不厌其烦的态度和耐心开展教育改造工作,罪犯认清犯罪危害,积极改造,追求上进就是对民警工作的最好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