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满释放人员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给监狱汇款和捐赠物资呢?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情,我们查询了梁**的档案、走访了当年的管理民警、电话采访了梁**本人,终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邪念萌生锒铛入狱
1996年,梁**怀着美好的愿望只身前往北京务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和命运,并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保安,工作是维护公交站台的安全和秩序。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安排,每月360元的工资总是入不敷出。他总是幻想一夜暴富,过上“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逐步放松了对自己思想的约束,邪念就这样一点点的侵蚀他原本淳朴的良知。
一次,他利用工作便利在公交站台上冒然将手伸入别人的口袋。也就是这唯一的一次,他把自己送进了班房,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成为阶下囚。
教育感化浪子回头
“天塌了”,失去自由的那一刻起,迷茫、彷徨、无助的沉重心理一直尾随梁**。遣回原籍投入凯里监狱改造后,监区民警发现他心事重重,经过多方了解,得知他因对服刑恐惧、对家人愧疚、对前途迷茫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封闭。监区通过分析,认为梁**刑期短、愧疚心理等都是改造的有利条件,只要加强教育,就可以成功转化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一错再错。改掉错误,你的家人会原谅你,社会也会接纳你的”……在监区民警一次次的谈心、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感召下,终于帮助其彻底摆脱沉重的思想包袱。
在随后的改造中,梁**深刻反省犯罪的根源,树立起用劳动换取报酬的正确观念,并积极投入改造。在忙完自己炊事班本职工作的情况下,积极到基建组参加劳动。民警看到他可喜的变化后,协调多名基建“师傅”对他进行传、帮、带、教,使他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逐步掌握了基建的各种流程、规范和操作,为他刑满创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此期间,心怀感恩的梁**还多次把每月5元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和灾区灾民。
“一定要打拼出成绩,不辜负监狱民警期待”,2000年,获得减刑5个月提前出狱的梁**在跨出监管大门时心里对自己这样说。
迷茫困惑不忘教诲
出狱后的梁**,面对的是家徒四壁、体弱年迈父母,生活该怎么继续?一下子成了他最头疼的事。
在最迷茫最困惑的时刻,梁**也不曾忘却监狱民警的谆谆教诲,他没有气馁,没有退缩,而是拿出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的勇气,利用在监狱学习到的基建技术参加到家乡的基础建设中去,从的拧钢筋、拌灰浆、抬红砖做起。勤劳、诚实、有技术的梁**慢慢的赢得了工友们的信任,工友们遇到技术难题都会找他研究解决,也引起了老板的注意和重视,慢慢的将一些工地交给他管理。2007 年,迎来了梁**事业的上升期,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工友合作组建成立一个建筑队,每年自己也收入近20万元。
如今,梁**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宽敞明亮的住房一栋、一个令人羡慕幸福的家庭、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还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和赞许。
心存感激回报社会
2015年10月,为加强监狱帮教工作,用刑满释放人员成功创业的事迹激励服刑人员努力改造,凯里监狱向梁**发出邀请,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立马答应下来,他不但把自己的改造经过和创业经验与服刑人员进行分享,还向监狱帮扶基金捐款5000元现金和两台计算机。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回到了再生之地——贵州省凯里监狱……在这里,是监狱警官纠正了我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是监狱警官教育我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希望大家服从监狱警官的管理和教育,不断反省和加强自我改造,美好的明天在向大家招手!也希望我的故事对大家有所启发”。在帮教会议现场,梁**发自肺腑地说。
为弄清梁**再次捐献9000元现金的缘由,我们电话采访了梁**,他说:“我因为一时贪念犯了罪,但监狱的警官没有歧视我、抛弃我,他们引导我、关心我、帮助我,使我从悲观失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还学到了谋生的技能,如今不但拥有幸福的家庭,还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监狱里有一些因一时冲动犯错但家庭条件比较差的人,他们的父母年迈多病,子女面临辍学……希望我的捐款能够给他们一些帮助。对他们多一些帮助,今后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信,开启属于他们的美好明天!”(文图/杨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