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朱熹《劝学诗/偶成》
凌晨五点,醒来就无法入睡,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没来由想起一句“阶前梧叶已秋声”。便不知觉地想起孩提时在农村的生活!
每年的白露过后,蟋蟀啊什么的这些秋虫逐渐销声匿迹,绵绵的秋雨有时候会连着一下就是月余。幼时家里比较穷,三间破瓦房那也是最高的描述。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的梧桐树,秋风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梧桐树的叶子吹黄,绵绵的秋雨下起来就没完没了,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般下的缠绵,也下的温柔。无眠的夜晚,静静的躺在床上,听这些如丝的细雨在梧桐树的叶子上汇聚,然后形成更大的雨滴,掉到地上,每一滴的声音都是那么清晰。偶尔那么一两片树叶无法承受秋雨的重量,从树枝上脱落,在空中打着旋儿,有的掉到檐前,有的掉到屋顶的瓦片上,掉落的声音在安静的夜晚格外清晰,不亚于一声“巨响”。到后来,每当读到朱熹的“阶前梧叶已秋声”这句诗时,都会把自己的思绪带回属于童年时期的一个个无眠的秋夜,以及那些绵绵的秋雨。
有人说,故乡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梦。于我而言,并没有离家太远也就不存在“故乡”的说法,想起老屋,想起那些秋雨中的梧桐树,可能更多的是对童年的回忆吧!那些房前屋后种满梧桐树的瓦房已经不在了,伴着瓦房一起消失的是那些梧桐树,它们以后都将只存在记忆里。
忘了小时候是因为什么失眠的。现在想来,那时候应该无忧无虑才对,不像现在一大堆事物让人诸多考虑。有工作的压力,有对年迈父母身体的担心,有对年幼孩子健康成长的牵挂,还有对自己一事无成的焦虑……
话说四十不惑,再过几年就到了不惑之年,不知道到那时候会不会考虑的少一点,失眠也会少一点。
窗外的雨声渐渐小了,因为早起的人们和马路上的声音大了起来,把安静的雨夜送走,唤醒又一个喧嚣的白天。唉,该起床了,不然等一下上班要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