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队伍建设 > 警官文苑
那些年的中秋和月饼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快到了,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候对月饼的想象和渴望。

幼时家贫,加之一直居住在农村,在我上高中前就不知道月饼长什么样子。那时候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物质也缺乏,小时候农村就没有人卖月饼,没见过月饼的样子也属正常。

父亲今年七十有八,年轻时候当过小学老师,在那个文化落后的年代,他老人家在农村也算一个“知识分子”。家里藏书也很丰富,我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阅读各种课外书,《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这些是必读的,除此之外《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传说》这些也肯定要读的。读的书多了,自然也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一些节日的特点,知道中秋节是吃月饼的日子。那时候月饼是肯定没得吃的。无数个中秋节的晚上,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坐在瓦房前的院子里听父亲讲故事,知道了月宫、嫦娥、吴刚。那时候对月饼的想象是这样的:一个由各种好吃的食材做的一大个饼,有小簸箕或者筛子那么大,用刀切成小块,每人一块,一家人都吃不完。在每年中秋节的故事中,在每年对月饼的想象中,我渐渐长大了。

2000年到县城上高中,学校门口有一家“金至西饼”的蛋糕店,临近中秋,这家店就会做一些月饼来卖。那年的中秋节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两个月饼,两个苹果,月饼断然舍不得吃,苹果也只吃了一个。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10多块钱买了几个月饼,加上学校发的,一起带回家跟父母、兄弟姐妹们分享。那是人生第一次吃上月饼。

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不喜欢吃甜食,每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也没有了,最近几年更是每年吃的月饼平均不到两个。除了逐渐远离我生活的月饼,还有每年春节的“猪儿粑”(汤圆的本地方言,外观有点像饺子,因包上酥麻馅后胖如肥猪而得名,我猜)。小时候天天盼过年,数着日子过的那种,绝大部分原因跟吃的有关系,因为那时候的物质确实太缺乏了。平时想吃甜食,也就只能在粥里放点糖精什么的,白糖都是奢侈品。盼过年,自然也是为了吃“猪儿粑”这些东西。腊月二十七八左右才会舂糯米面,大年三十早上就有机会吃第一顿。大年初一,那肯定是比大人还起得早,等母亲和嫂子、姐姐包好第一个之后,马上就会拿走,放到熏腊肉的柴火堆里烤着吃,那时候对于吃肯定是迫不及待的。而等到真正煮熟来吃的时候,又吃不下几个。

大哥二哥还没分家出去的时候,大概在90年左右,那时候全家13口人一起吃饭,每年会舂50斤到100斤的糯米面,但是感觉没吃几顿就没了。后来,一大家人分成四家之后,母亲还是每年会舂50斤左右。因为这几年在外读书、工作,加之渐渐不喜欢吃甜食,总感觉母亲舂的糯米面总是吃不完。

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些小时候看来的美食渐渐淡出我们的餐桌,那些小时候心心念念、馋得梦里淌口水的东西会渐渐走进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中某一特殊时刻的烙印,为生命打上一些印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