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从一名社会工作者,成为平坝监狱的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已经满一年了。这一年,在高墙电网里,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法律的威严,也在冰冷的钢门铁窗背后,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温度。第一次执勤时的紧张不安,成功化解矛盾、维护监区稳定后的那份踏实,都深深印在脑海里。这身警服,穿在身上越久,越明白它代表的责任和使命有多重。
上好“第一课”,扣好入警第一颗扣子
记得去年7月报到那天,监狱领导给我们新警上的第一课,核心就是一句话:“一定要扣好从警的第一粒扣子!” 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刚进监狱系统,什么都不懂,就像一张白纸。开头走稳了,基础打牢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正,单位组织的廉政教育和警示学习,给我敲了警钟。我深刻认识到,干这份工作,必须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严守纪律规矩的底线,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同时,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讲政治、顾大局”放在第一位,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作为一名监狱警察的政治觉悟。
从“不会”到“会干”,在实践中摸索
刚下到监区那会儿,面对形形色色的罪犯,心里真是没底,有点手足无措。分监区指导员第一次带我给罪犯开讲评会,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硬撑着把会开完。跟罪犯谈话教育时,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抓不住重点,也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效果很差。这些挫折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
幸好,我有个好师父。他告诉我:“教育改造没有现成的模子套,得因人施教,关键是用心去观察他们,耐心听他们讲,用你的实际行动去证明你的态度。”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师父和监区老同志们的“小跟班”,仔细观察他们怎么干活,怎么说话,默默记在心里,慢慢琢磨其中的门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像“谈话教育”、“清监查室”这些核心工作,我逐渐也能上手了。
记得罪犯张某,进来好几个月了,一直联系不上家里,情绪特别低落,身体也不好。为了帮他找到家人,我跟他谈了好几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安抚他的情绪。同时,我和分监区的同事一起,跑狱政科查资料,联系他老家的司法所,说明情况,费了不少周折,终于帮他拿到了家里的电话号码,当他跟家人通上电话的那一刻,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改造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件事让我真切体会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执行冰冷的制度,更包含着对生命的关怀和温度。
肩上有担子,脚下有力量
熟悉工作流程后,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分监区我不仅要负责建好信息员专档、收集整理狱情信息、录入管理大数据平台、报送季度优秀信息员、做好每月的尿检台账、参加每周的狱情分析会等工作,还直接负责管理两个监室,包管十几名罪犯,这些工作看似枯燥乏味,却是我了解分监区罪犯的最好途径,一年下来,我管的监室没出过打架斗殴和严重违反监规的情况。
从刚开始在科室跟班学习,到现在扎根在监区一线直接管理罪犯,这一年是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彻底改变了过去对监狱工作的片面看法,这里的工作绝不是外面人想的那么枯燥、没意义、没成就感。恰恰相反,每当我看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罪犯,经过改造,能够认罪悔罪,顺利回归社会;或者在一次深入的谈话后,看到他们眼里重新燃起希望和信心,那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和满足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这份职业认同感,很实在。
平凡中的坚守,就是责任
这一年,经历了很多平凡却触动心弦的时刻。今年除夕我值班,分监区罪犯杨某,在打亲情电话时,一听到母亲的声音就哭得说不出话,电话结束后,我找他谈了心。原来他是担心自己刑期长,母亲年纪太大,等不到他回家。我开导他:“母子连心,你妈妈最大的心愿,不是你能有多大出息,是盼着你能好好的,做个正直的人。你现在犯了错,进了监狱,更要好好改造,遵守纪律,争取多拿表扬、减刑,这才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后来杨某改造确实很积极,今年也如愿减了刑。那天晚上,我在值班日志上写道:“高墙里的春节没有鞭炮烟花,但能守护住这份平安,让千家万户安心过年,就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还有听前辈们讲起疫情期间的故事,特别受触动。那时候,全监上下一条心,执行着“高于平时、严于地方”的标准,硬是把监狱打造成了最安全的地方。一封闭就是将近一个月,没有一个人退缩,就是靠着每个人的坚守扛过来的。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让我真正明白了穿上这身警服意味着什么——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随时准备为使命付出。
一年时间,从生疏到熟悉,从忐忑到坚定。我清楚,未来的路还长,挑战也不会少。但这身藏蓝警服赋予我的使命,那些在日复一日坚守中体会到的价值,让我更加明确了方向:守护好监狱的安全稳定,帮助迷失的灵魂找到新生之路。这份在特殊岗位上的工作,它的伟大,就在于这份看似平凡、实则千钧的坚守之中。我会继续虚心学习,踏踏实实做事,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我的从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