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电网下,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民警。他们奋斗在心理“抢救”的第一线,为那些迷茫的心灵点燃希望,照亮新生的方向。
今天,有这样一位心理咨询民警,通过他的工作手记,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教育一名罪犯,从不服管教到积极改造。
敖某,男,33岁,初中文化,八年前因伙同他人开设赌场、故意伤害他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六个月。根据监区民警反映,今年以来,敖某一反往日服从管教的状态,经常说些怪话,时不时还和其他罪犯闹一闹、吵一吵……
第一次咨询——"抵触"
初次见到敖某,他脸色平淡,无太多表情。刚开始交流时,也是一些简单的“哦”“对”“是”等简单的表述。
可能考虑到我是心理咨询师,他没有明显的敌视我,但却不怎么主动说话,喜欢低着头,明显对周围人不信任,表现出强烈的戒备心理。
我给他设置了一个沙盘活动,让他从玩具架上任意挑选玩具摆放在盛有细砂的箱子里。他选择了一些人物角色进行摆放,在摆放的过程中,房屋边界上的人物设置时间消耗较长,且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边界,这一微妙的举动正好被我抓到了。
我知道这次谈话可能不能有效解决他的心理问题,于是我结束了这次心理辅导。只不过在他走的时候,我给他布置了给家人写信的任务,并说今后要检查。
第二次咨询——"敞开心扉"
第二次与其谈话疏导,已是一周后了。这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些功课,通过与其所在分监区民警进行了沟通,从他周围的罪犯了解了他的情况,初步判断出他一反往日服从管教的状态,可能直接原因是“得不到减刑”。
走进谈话室,见他依然低着头,我问他这个星期感觉怎么样?他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看了我一下,马上又低下头去,低声地说:“警官,最近我总是睡不着,心里很烦……不知道怎么办?”
有了问题的切入点,我开始引导他进一步澄清自身问题的本质。他说自己从小父母双亡,由哥哥抚养长大,这次违法犯罪入狱让哥哥伤透了心,所以自己一直想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可以减刑回家,但因为入监时有一次违规,导致现在没有得到减刑,哥哥以为自己不知悔改,不好好改造,断绝了与自己亲情电话、书信的来往。
话匣子一旦打开,就难以关上了。我耐心地倾听他的诉说,全程没有打断他的话语,我知道此时我说什么,他也未必能听得进去,或许让他发发牢骚,宣泄一下内心压抑的负面情绪,就是目前最好的处理方法。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他也没有结束的意思。我看了一下手表,“今天就到这里吧,你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给我们心理咨询信箱投申请……”最后我不得不结束谈话。或许因为说了太多的话,他走的时候,紧绷的脸上开始有些柔和。
这次谈话他敞开了心扉,咨询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同时,我将谈话内容反馈给监区,监区及时调整了改造措施,主动联系了他哥哥,告知敖某的改造情况,有效消除了敖某和哥哥的误会。敖某的哥哥表示,只要敖某知错能改,自己还是不会放弃弟弟。
第三次咨询——"主动"
第三次咨询是他主动申请的。一见我进办公室,他立即站起来和我打招呼,我仔细地看了看他,发现他的眉头不再紧皱,肢体动作自然放松。
接着,我让他坐下别“拘束”,很“随性”地和他聊天,聊聊他的过去、家人、朋友、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聊着聊着,他突然间好像明白什么了,笑着跟我说:“警官,我知道了。”我也笑了:“知道就好!”。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多半是作为一名倾听者,只不过在“关键点”时引导他去正视自己的问题,消除与哥哥的心理隔阂,慢慢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改造信心。
后记:后续工作的跟进中,经过监区民警和敖某家人的“不放弃”,他逐渐恢复了以往正常的改造,不再违规,还养成经常给哥哥写信的习惯,信件内容从开始的简单问候变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不服管教到积极改造。我从心眼里为他高兴,希望他在今后好好改造,重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