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监狱文化 » 监区文化
高墙内的“鹊桥守护者” 用温情架起新生之桥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严肃的执法者亦是温情的守护者。监狱人民警察在四季轮转中,不停地变换角色,只为这世间美好与安宁。七夕将至,小篇带你感受高墙内外的情感延绵……

一封家书里的“纸短情长”

七夕之际,平坝监狱二监区开展“家书传情”活动,为罪犯与家人搭建“对话”契机。活动中,有的罪犯书写改造日常,有的轻声念贺卡内容,民警在旁倾听梳理;对文化程度低、写字困难的服刑人员,民警还当“记录员”,逐句记心里话、确认后工整誊写。

民警余洲豪回忆,有罪犯提笔就红了眼,只说“我对不起家里人”。他陪对方聊与家人的过往和当下的悔恨,帮其将“想弥补”“想好好改造回家”的真心,转化为信中字句。

罪犯张某入监两年,妻子因他的过错不愿见他。刚入监时,张某整日耷拉着头:“家散了,改造还有啥意义?”去年“家书传情”,余洲豪鼓励他写信,张某却放弃了。今年活动前,余洲豪多次谈心:“哪怕她暂时不回信,也要让她知道你在变好。”最终张某写下信,说到自己学会劳动技能、评上了改造积极分子,信末还笨拙地画了一朵玫瑰。

矛盾化解中的“温情调解”

七夕前一周,罪犯杨某接亲情电话时,妻子情绪激动喊“我跟他过不下去了,这婚必须离!”,杨某瞬间攥紧拳头。民警陆跃云立刻安抚:“先别急,慢慢说,咱们理清问题。”

这不是陆跃云第一次处理此类矛盾。作为罪犯“情感调解员”,他深知家庭矛盾是改造“拦路虎”:“很多人觉得‘家里不要我了,改造没用’,这时我们要做‘中间人’,理解家属委屈,也帮罪犯看到希望。”

陆跃云先让杨某冷静,梳理犯罪对家庭的伤害,引导他“用行动争取原谅”;随后联系杨某妻子,听她倾诉独自带娃的辛苦,再讲杨某的改变:“他主动帮室友补习文化,还攒劳动报酬想给孩子买文具。”

七夕前一天,监区安排会见。隔着玻璃,杨某红着眼眶说:“我知道错了,以后想为家担责任。”妻子沉默许久后轻声说:“孩子快开学了,我会照顾好她,等你回来。”杨某泪崩,陆跃云松了口气:“多搭一句话,就能让快断的情感线重连。”

守护的不只是牵挂,更是希望

8月的清晨,罪犯何某攥着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声音颤抖地冲进值班室:“警官,我女儿考上大学了!”管教民警接过通知书,脸上满是欣慰——这份喜悦背后,是监狱服刑人员指导中心民警数月的亲情帮教。

3年前,何某因放火罪入狱,入监时万念俱灰,三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成了心头巨石。“我是罪人,连孩子都护不住。”他整日沉默,还流露过放弃改造的念头。

民警了解后,立即启动亲情帮教计划。去年中秋,民警走进何某家,见其读高三的孩子成绩优异却面临高考压力、家境拮据,便留下慰问品,此后定期与学校、村委沟通,还电话鼓励孩子“有困难随时找我们”。

今年高考后,得知何某女儿考上大学,民警再次上门,协助办理助学贷款并送上助学金。当民警把孩子的视频和学费落实的消息告诉何某时,他红了眼眶。视频里,女儿轻声说:“爸爸,我考上大学了,你好好改造,等你回来。”何某攥着衣角反复道谢:“谢谢你们,现在我要好好改造,将来出去好好挣钱,供女儿读完大学,弥补这些年的亏欠。”

在这座特殊“鹊桥”上,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平坝监狱的民警们或许记不清经手的家书与矛盾,却记得每双因家人鼓励愈发清朗的眼睛。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看似平凡,却守着无数家庭的牵挂,护着家庭重建的希望。为“新生”铺路,“等你回家”的约定,终能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