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单位职工书屋查阅资料时,无意间看到了书架上的《朱德选集》,翻看时,竟然在里面看到了一篇熟悉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这可是我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当时老师怎样教的,已全然不记得,可现在再读这篇文章时,眼眶却有些湿润了。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在1944年4月5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赞颂母亲,而是用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语言去叙述母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怀恋。朱德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平凡母亲中的一员,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文中可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她的能干和普通,勤劳和坚韧。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无不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小学时,我学过一篇文章——《朱德的扁担》,那时就已感受到了朱德的勤劳、宽厚,现在看来,朱德这些优秀品质主要是受到了母亲的深刻影响。《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等勤劳表现;“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的仁慈;“用桐子榨油来点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亲手纺出线做成家织衣”的俭朴持家,深深影响了朱德的一生,也正因为母亲的影响,朱德才“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苦命的人。母亲五岁时,外婆病逝,外公在一次空着肚子带领村里的民兵训练时,死在了训练场上,那是一个祸不单行的日子,母亲与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卷缩在一间破旧的瓦房里相依为命。后来,母亲的大姐找到了婆家,就要出嫁了,母亲与舅舅尚小,实在不能照顾自己,公社和村里商量后决定把母亲和舅舅送人,都找好人家了,可就在送人的当天,母亲和舅舅拉住大姨的手,眼泪汪汪的就是不肯离家,大姨实在忍不下去了,当即反悔,带着母亲和舅舅一同出嫁到了男方家。大姨家的日子也很拮据,日子过得很艰难。一次,母亲独自一人从黄平县的翁坪公社步行到福泉县马场公社,到她姑妈家借粮食,在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母亲迷了路,饿着肚子走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走到她姑妈家。母亲的姑妈很心疼她,看着母亲衣服破旧,双脚肿着,一个劲的说造孽,但她的姑妈作不了姑父的主,她姑父当着母亲打骂姑妈,还指桑骂槐的挖苦母亲,说母亲是要饭的,母亲水都没喝一口就离开了她姑父家。
今年春节,我开车带母亲去黄平县看望舅舅,路过福泉县马场镇时,母亲执意要去看望她的姑父姑妈。到了她的姑妈家后,她年迈的姑妈拉着母亲的手,流着泪说过不停,并说母亲对她好,经常寄钱和给她打电话,比女儿都亲……
父亲到黔东南修铁路时,母亲与父亲相识了,本以为跟着父亲会过上好日子,未曾想父亲脾气暴躁,喝酒后经常打骂母亲,伯母又经常无端与母亲吵闹,所有这些,母亲都忍下了。印象中母亲一直都在操劳着,未曾抱怨什么。我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母亲经常用玉米、红薯、土豆等杂粮和着大米做饭给我们吃。为了省钱,母亲用省下来的布料做衣服给我们穿,她的手很巧,无论是做饭、炒菜、做腌制品,还是做衣服、管理庄稼,都是一把好手。现在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没闲着,不管我们怎样劝说,她还是坚持打理那几亩田地。有一次,为了让母亲闲下来,我自作聪明跟母亲算起了种庄稼的经济账,我说:“您看,这田地里一年就收那两三千斤粮食,把操劳的时间折算成工钱,再加上请人犁地和投进去的肥料,都亏本了,不要再做了。”母亲当时很生气,她说,都像你这么算,天下没有种粮食的人了,你们能有今天,还不是我和你爹一锄一锄地供出来的……”我不敢再说什么,只能尽量抽出时间帮助母亲种庄稼。因为母亲从小就教我们种庄稼,所以只到现在,无论犁田犁地还是种粮种菜,我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妻子对我说,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又犁田又犁地,真像个农民。我没有说什么,但我清楚,从骨子里,我就是一个农民,当一个农民没有什么不好。
母亲一直影响着我,生活遇到坎坷时,我敢去面对,同事在我面前抱怨工作辛苦,经常加班时,我没有一点怨言,还时常在单位找一些分外的事来做,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充实,对得起头上的警徽。这些都源于母亲对我的影响,正如朱德母亲对朱德的影响一样。(沈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