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对于无数游子来说,有着念念不舍的情怀,是最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我无数次梦回时,最惦记的还是门前那条路,它的一沙一石都承载了我的成长。如今我又回到家乡,看着门前这条路,我忍不住细细摩挲,写划着路边的小石沙,在路边的细小石沙中看见一个个清晰的过去......
门前的这条路可能比我们农场还要久远,从烤烟房到架子山,过水库,经场部,艰难而倔强地向前延伸。或许是因为监狱地址的特殊性,爷爷那辈便在这个当时略显闭塞的山村里扎根,投身在监狱事业上。于是,在这里有了家。
记得在我上小学时,这条路还是泥土路,散发着泥土夹杂着青草地香味。雨后,我和小伙伴们穿着雨鞋就在泥潭里放肆地踩,一会儿踩出一个个小脚板,一会儿又踩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四不像”,伴着我们放肆的大笑;天晴时,稀泥变成了土,土上覆盖着细细的沙土,我们把土路挖成江河,两边堆砌成山,再夷为平地,就这样用我们脏兮兮的小手,黑乎乎的脚丫和这条土路玩得不亦乐乎。再后来泥土路不见了,取代它的是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沥青路,道路两旁的绿树,郁郁葱葱,伸展出来的树枝搭成一道拱门,被树叶筛过的阳光,投在路面上,留下斑驳的影,身临其中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慢慢的,我们告别了玩泥巴的游戏,开始骑着自行车穿梭其中,偶有不骑车的日子,我们便一路大叫奔跑,嬉戏打闹,为追上美丽的蝴蝶跌进草莽,抑或为了一毛钱的棒棒糖你追我赶。那时写日记,一样的风景,我们总能写出不一样的“上学路上”。就是门前的这条路,伴着我儿时的憧憬,陪我度过了童年,使我享尽了无限的美好的童趣。
上完小学后,我从这条路上一次次远行,去县城上初中,去市里上高中,再后来去外省大学,每次都是母亲和我拎着行李在这条路上边走边等着车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条路上洒下了母亲太多的唠叨与牵挂。每次假期回来,只有走在这条路上了,我心里才会冒出一句话:“啊,终于到家了!”在外求学的这10年,偶尔回家,我俨然成了一个匆匆的过客。不,我不想成为过客,我还想继续读懂这条路的言语。大学毕业,报考公务员时,我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离乡越久,乡情越浓。
现在想来,山水之色在于情,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去的每一个远方都有很多条路,它们比家乡的路平整,比家乡的路宽阔,可我却唯独眷恋着家乡的这条路。因为家乡的路刻印着我儿时的回忆;因为这条路上有妈妈、爸爸期盼的身影;因为路的另一头有家,有等着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