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监狱厚重的铁门在身后缓缓关闭,阳光穿过高墙上细密的电网,投射下细密的光影,黔北监狱三监区副政治教导员姜旭,正行走在这光影之间,十年如一日。2015年踏入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监管一线就是他的熔炉,“挽救人、改造人、造就人”的理念,已如呼吸般融入他的日常,那根安全的弦,时刻绷紧在他每一次巡查的脚步里。十年淬炼,“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个别教育能手”“抗疫先进个人”等荣誉,无声诉说着勤勉的刻度与汗水的重量。
淬火成钢:矢志不渝 恪尽职守
初入警营,清晨点名时洪亮清晰的口令,深夜监控屏幕前专注凝视的眼睛,谈话室内耐心倾听的姿态……他像一块海绵,紧紧追随着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突发中,汲取着监管改造的智慧。
2020年大年初一,万家团圆之际,封监执勤的号角骤然吹响。刚值完班回家的姜旭毫不犹豫,背起行囊便投身这场高墙内的无声战“疫”。六十余个日夜,他坚守防疫最前线,令行禁止,全力保障监区后勤运转,筑起一道将病毒隔绝于铁门之外的坚实屏障。
在封监的一个雨夜,监狱高压电网突发短路警报,检修迫在眉睫,但因疫情阻隔,外援难至。“我有在乡镇维修电线杆的经验,可以协助电工开展工作!”姜旭主动请缨。雨停后,姜旭协助电工,有条不紊开展检修工作,并成功排除故障,化解了一场潜在的重大安全危机,确保安防命脉畅通无阻。
匠心育人:精诚所至 顽石为开
在教育改造这方特殊的园地,姜旭是一位执着而细腻的“灵魂工程师”。他坚信“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将矛盾化解于萌芽,让戾气消弭于无形。
罪犯王某某,因犯罪入狱九年,如同一块棱角尖锐的顽石。监舍里,他总是独自蜷缩在角落,眼神阴鸷,稍有摩擦便恶语相向,与其他人的关系降至冰点。作为直管民警,姜旭没有放弃。
一次次在谈话室里,他尝试叩开那扇紧闭的心门。起初,王某某要么沉默以对,要么言语充满攻击性。但姜旭不急不躁,捕捉着对方言语中的碎片:“不服判决”“他们都笑我”“女儿…她恨我”…… 这些碎片在姜旭脑中逐渐拼凑:断裂的亲情,是王某某心中最深的伤痕,也是冰封心锁的那把钥匙。
姜旭找到了突破口。他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引导王某某审视自己:“想想你的女儿,现在正是青春年华,站在人生的路口上,最需要父亲的指引和保护。如果现在断了联系,万一她走错了路,将来后悔都来不及啊。”他顿了顿,语气温和却有力:“为什么不试着积极改造呢?用你在这里的劳动所得,给她买些需要的文具,或者,亲手在狱中给她做一份生日礼物?心意比什么都重要。”
同时,姜旭没有放弃法治途径。他指导王某某如何依法查阅资料、规范撰写申诉材料,并亲自协助递呈。当那份正式的申诉回应送达王某某手中时,他眼中第一次出现了不一样的光彩。姜旭的耐心和真诚,终于让王某某冰封的心防开始消融。王某某脸上的阴郁渐渐散去,愿意与人交流,开始主动完成改造任务,遇到烦心事,甚至会主动找姜警官倾诉。希望的种子在他心中萌发:“姜警官,我想通了。我修车的手艺还在,出去后,我就干老本行。现在外面车那么多,只要肯下力气,踏踏实实干,日子肯定能比过去好!”
薪火相传:担责于身 心系青年
随着工作角色的变化,姜旭深知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承。分控室里,屏幕幽蓝的光映照着几张年轻而略带迷茫的脸庞,那是刚入职的新警。姜旭指着屏幕,声音不高却清晰:“看这里,这个角落是视线盲区,巡查时脚步要慢,眼神要扫到位……”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十年淬炼的经验:从如何从细微处洞察监管安全隐患,到与不同性格罪犯沟通的微妙技巧;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到如何策划一场触动心灵的教育活动......
有新民警在处理罪犯违规时慌了神、出了错,事后姜旭会倒上两杯水,把他们叫到一边,细细复盘每一个环节,教方法、理思路,直到对方眉头舒展。有新民警对某项政策理解不透,他就翻出厚厚的案例卷宗,一起分析探讨,帮助其快速抓住关键。“当年老同志就是这样带我的,现在该轮到我把这些传下去了。”在他耐心细致地带动下,一批批新民警褪去了青涩,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从曾经的“学习者”到如今的“引领者”,从初出茅庐的“新兵”到独当一面的“骨干”,姜旭始终坚定“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从警初心。他像很多扎根基层一线的监狱民警一样,脚步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梭监狱的每一个角落,只为将每一项平凡而琐碎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