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墙之内,他以警徽捍卫安全,以白衣守护生命。他是警察,也是医生——黔北监狱医院民警朱宇,用三十四年的坚守,将警察的忠诚与医者的仁心,熔铸进每一个平凡的日夜。从青丝到华发,从院长到一线民警,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把永不卷刃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困难,坚定地守护着希望,成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最生动的注脚。
拓荒筑基:从“懵懂青年”到“外科行家”的淬火之路
1991年7月,19岁的朱宇从遵义卫校毕业,走进遵义煤矿医院的大门。面对井下民警和罪犯复杂的工伤病情、简陋的医疗设备,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会就学,不懂就问!”骨子里的倔强让他做出最坚定的选择。无数个深夜,他挑灯夜战,将《外科学》《烧伤感染学》等专著啃了一遍又一遍;他抓住每一次实践机会,在简陋的条件下反复揣摩练习。
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他逐渐成长为医院的外科骨干。2008年被任业务副院长,2012年被任命为院长。2017年,他带领全院民警,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开启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最终,完成5300平方米房屋修缮,完善129项规章制度建设,新增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超、HIS系统等各型医疗器械若干,使监狱医院成为管理规范、流程科学、技术过硬的标准化医院。
铁肩担当:在迁徙与困难中铸就“生命堤坝”
2015年至2022年间,伴随着监狱布局调整的号角吹响,医院面临三次整体搬迁的艰巨任务。这不仅是医疗设备与药品的转移,更是对患病罪犯生命安全与医疗连续性的严峻考验。面对病情各异、风险不同的在押病犯,朱宇全程参与制定周密的转运方案,将每一个细节都纳入考量:从重症患者的监护方式,到特殊药品的冷链管理;从精密仪器的防震包装,到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置。他牵头制定方案,责任落实到每人每岗,确保医疗监护不中断、病情治疗不脱节。
搬迁现场,从心电图机到生化分析仪,从急救药品到手术器械,他带领团队肩扛手抬、稳妥搬运,累计安全转运医疗设备200余台次、药品器械500余箱,最终实现全院物资与病犯“零差错、零事故、零延误”的安全转移目标,牢牢筑起了一道不可摧垮的“生命堤坝”。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世纪大考”来临。朱宇率先写下请战书:“我是院长,更是一名党员、一名警察,我必须带头先上!”最长连续57天的封闭执勤,他既当“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带领医院封监民警开展问诊查房、消杀测温1100余人次,实现“零输入、零感染”的安全目标。
初心如磐:匠心仁心在平凡岗位上熠熠生辉
2024年,从院长岗位转任非领导职务,对朱宇而言,只是岗位的转移,而非工作的结束。“我的一切都属于这里”,是他最朴实的告白。
如今,又回到梦想起航的地方——临床一线。巡诊路上,总有他匆忙而坚定的脚步;诊室之内,总有他俯身问诊的身影。面对繁重的日常诊疗,他从不言累;遇到疑难病例,他总是和大家一起上前。一年下来,累计巡诊和接诊患病罪犯5000余人次,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每一个需要救治的生命。
三十四载春华秋实,他创造了无一例医疗事故的纪录;传道授业时,他培养的20余名年轻民警医护人员中,已有11人成长为医疗骨干。那满抽屉的荣誉证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个人三等功、优秀公务员……记录着他的付出,却从未让他停下前行的脚步。
从清晨到日暮,从门诊到病房,朱宇始终用行动诠释着监狱人民警察“退岗不退责、转非不转志”的铮铮誓言,让匠心与仁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