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清镇监狱在深度挖掘“红枫文化”特色品牌、丰富改造阵地的基础上,着力探索“一区一品牌”路径。清镇监狱二监区深挖竹文化中“破土向上”的生命力、“中通外直”的正气观、“节节攀升”的进取精神,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构建起“以竹润心、以文化人”,“竹文化立体化改造体系”,打造了首个将生态资源、非遗传承与罪犯矫正深度融合的文化治理“新样板”。

以“竹”树德,明确“七重定位”
云贵多竹,竹秉七德。竹,因其兼具的正直、奋进、卓尔、虚怀、善群、担当、质朴等七重品质,历来为古今所推崇。
为创新教育改造模式、丰富路径渠道,贵州省清镇监狱紧扣竹资源丰富的特点,探索构建“竹文化”治理品牌,通过细化目标、量化标准,为监狱罪犯改造体系明确了相关联的“七重定位”,在传承文化底蕴、帮助罪犯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精神坐标”的同时,更推动监区文化效能实现了可视化。

他们创建“竹生长评估系统”,聚焦守法守规、文化及职业技能教育、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矛盾排查、劳动改造、行为规范养成等七个维度反推罪犯量化改造成效,开展定期评估与即时评估;秉承以“竹”喻人理念,为每名罪犯建立健康成长档案。在此基础上,他们综合具体现实改造表现,以定向测试方式确定“竹生长指数”,一旦得分低于60分即自动触发“破土预警”;相关预警信息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监狱的“竹根滋养计划”同步启动(即实施“1名民警+1名心理咨询师+1名家属”三维干预模式,及时进行全方位关注跟进),确保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帮扶第一时间跟进。与此同时,监狱还将“竹七德”内容纳入“三课教育”范围,发动民警制作相关的授课视频课件,教育引导罪犯学习遵从,有效浓厚了“竹文化”的创建氛围。

以“逐”明志,开辟“三条路径”

竹之气节,逐云而上。这一精神更是清镇监狱“竹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从罪犯的行为规范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改造三个方面,逐一分层设计目标导向路径,引导罪犯积极融入“竹文化”奋进潮流,推动实现从“被动服从改造”到“主动重塑新生”的心理转变,进一步为改造工作赋能。

监狱聚焦“规范内化”核心目标,结合艺术矫治等多元化手段,广集民警智慧,将监规条文编写成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行为规范“三字经”》,引导罪犯学习背记,在强化内务卫生标准、现场规范管理等行动中规范行为标准;聚焦“价值重构”这一高阶目标,举办“竹文化”特色课堂,成立“竹韵新声”演奏班,开设“竹编工艺手工班”,以系列“竹文化”活动点燃罪犯进取热情。同时,秉承“能力再生”这一实践目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知识竞赛等多元化劳动技能培训,激发罪犯回归社会的渴望,实现了政治、法律和社会、改造“四个效果”有机统一。
以“筑”立行,深化“一个基准”
竹之品性,筑就高光。奋进征程上,清镇监狱紧紧围绕安全主题,以“践行枫桥经验,促狱内矛盾化解”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矛盾排查、风险化解行动,筑牢了监管安全底线。

他们按照从影响罪犯自身改造到影响监狱安全的不同层次,将矛盾划分为“竹笋”“竹枝”“竹竿”“竹林”等相对应等级,明确了各级的解决单元、责任人;建立“三级预警”体系,成立“竹节”化解工作小组,按照“排查-发现-调解-化解-处置-再排查”工作路径,将矛盾发现数、化解数、化解率、违规违纪率作为重要指标,推动最早时间、最小成本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新生案例”成长档案,全程记录罪犯从“破土萌芽”到“成竹挺立”的改造轨迹,通过个别教育谈话、心理辅导和阶段性考核反馈、模拟社会场景训练等针对性举措,积极探索罪犯教育改造新路径。
以“助”暖心,推动“双向奔赴”
竹之功能,助行致远。清镇监狱秉承“助行致远”理念,将文化教育和法治宣传、亲情帮教、刑释人员回访等活动充分结合,向着“四个助力”终极目标不断前行。

“四个助力”指助力于罪犯自我改造、助力于打造填无违规违纪监区、助力于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助力于监狱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监狱探索举办“四服从、四强化”主题宣传仪式,开设法制宣传课堂,《民法典》学习,并通过罪犯现身说法等多种渠道方式进行以案普法;以典型案例为剧本,采取情景剧、快板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推动法治宣传由“单向输送”到“互助参与”转变,增强集体法治意识。在社会帮教环节上,监狱积极对接民盟,举办“黄丝带”帮教活动;邀请本省竹编非遗继承人进监帮扶指导,“面对面”传授生产技能;设计“竹报平安”家书,通过制作亲情帮教视频剪辑、录制家访家属寄语等举措,传递亲情关怀。同时,跟踪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思想动态、守规情况及社会适应能力,在检验教育改造成效的同时,更实现了监狱与社会的双赢格局。
以“竹”喻人,向光而生。清镇监狱精心打造“竹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竹韵新声”系列活动、开展“竹七德”专题教育、实施“竹节式”矛盾化解工作法等扎实举措,构建起了立体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造工作更加规范循序,更为罪犯教育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清镇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