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上午10时左右,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来到沙子哨监狱一监区向民警咨询自己的父亲是否关押在此。经查实,监区确有一名罪犯汪某跟该年轻人提供信息吻合。该年轻人自称是汪某的儿子,今年19岁,从云南过来寻找父亲。经再次确认年轻人和汪某的关系后,分监区按程序给其安排了亲属会见,但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当汪某见到年轻人时却称自己并不认识他,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情?民警随后对二人进行了询问了解……
童年的记忆
上述年轻人,汪某某,男,19岁,云南人,皮肤黝黑,体格健朗,本该是阳光少年,脸上却没有了青涩,更多的是生活磨练留下的成熟。
民警了解过程中,汪某某一提起童年,心里充满了恐惧。他原本也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家里还有个妹妹和弟弟,一家5口人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其乐融融,不幸的是母亲于2010年去逝,当时汪某某刚满10岁。从此他快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母亲的离去对父亲的打击很大,父亲就像变了一个人,生活的压力让这个原本理智的父亲变得性情急躁,对子女的教育再没有了耐心,只要一有不对便是对他们兄妹棍棒鞭打,父亲的棍棒教育在他幼小心灵烙下了创伤,一做错事就怕被父亲痛打。2012年某个冬天里,汪某得知父亲外出打工马上要回到家,他怕父亲责怪自己这些天没有照顾好妹妹和弟弟,又要被父亲一顿打骂时,他只得含泪带着恐惧和不舍离家出走。正直寒冬腊月,一个12岁的孩子离家出走他又能去哪里,但他只知道家是不能回去了,两天的东躲西藏,心里的各种恐惧与害怕,加上饥肠辘辘,让他感到无比的绝望,他恨父亲……天无绝人之路,在路过现养父母家村寨时,恰逢有人家办丧事,他不得已跑去蹭饭吃,遇到养父母并留在他家生活。
时间在慢慢的流逝,但妹妹和弟弟的生活境遇他一直记挂在心里,并时常偷偷跑回家看望妹妹和弟弟,看着弟妹俩生活还是以前那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让他内心更加憎恨和煎熬。他开始对周围人和事变得特别敏感,内心世界也在慢慢发生扭曲,虽然养父对其关爱有加,但未能及时发现其心理变化,加以正确引导和梳理,使其走向歧途。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遭遇,父子先后入狱
2015年,汪某某因犯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在当地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期间,反而觉得自己过得很轻松,只因为监狱的生活每天都很有规律,自己不用再去想家里的任何事情,心情是那样轻松。服刑总会有刑满的那一天,当快刑满时他反而害怕起来,将来何去何从,是继续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扛起家里的重任?他在内心里斗争着。关键时刻直管民警看出了汪某某的异常情绪,针对他的问题,开展了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使他慢慢树立起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说起这事,汪某某内心充满感激。
然而其父亲也在2015年初,因犯抢劫、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汪某入监以来,一直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很少与他犯交流,在民警找其谈心谈话时,凡是涉及到其家庭话题他都是很少谈及或避而不谈。为化解汪某心里积怨,分监区对其建立个别化教育矫治档案,制定教育转化措施,为其报名参加监区组织开展的“泉知”讲堂课程,汪某渐渐地融入犯群中,有时也主动找民警谈心说事,对周围的人和事也开始关心起来。
刑满释放后,汪某某得知父亲也入狱坐牢,他没有再选择逃避,毅然决然重返家里照顾妹妹弟弟,在照顾妹妹和弟弟期间,汪某某完全接替了父亲的角色,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为弟弟妹妹生活起居负责。只是初中文化的他深知知识的重要,于是对弟弟妹妹的学习非常重视,妹妹因家庭原因而辍学,弟弟的学习成了他唯一希望,于是他靠着两条腿在学校与教育局间来回跑给弟弟办了转学留级复读,只为弟弟能到好一点的学校学习。在经历过生活的磨炼和监狱服刑生活后,汪某某逐渐长大成熟,对父亲的恨在慢慢淡化,将父亲的恨也在逐渐转化为鞭策,对父亲的爱也在内心再次萌发,促使他踏上千里寻亲之路。
起初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热忱相拥
原来近十年未见儿子,汪某没认不出,有些茫然无措。在了解具体情况后,一监区值班领导及时汇报监狱给这对父子申请了一次亲情帮教。帮教中,监区给他们安排了简单的餐食,让这对父子原本熟悉而又陌生感觉得以舒缓,渐渐的话题得以打开,汪某的脸颊也露出的笑容。帮教围绕监区“重亲情 树良知 担责任 知感恩”的监管理念开展,帮教结束后汪某起身紧紧抱住儿子,千言万语都融在了这个阔别已久的拥抱里。监区的监管理念在这对父子的故事里得到了验证,只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摸索出来。索性结局还好,相信这个破碎的家庭在监区民警的帮教和父子共同努力下,定能破镜重圆。
此次帮教活动让我们看到,服刑人员子女教育、成长易被忽视,他们需要监狱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关心、关爱其子女的教育,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罗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