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监狱文化 > 改造动态
铜仁监狱探索“363”工作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高墙内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监狱不仅是改造罪犯的高地,还是矛盾滋生的温床。

家庭、社会、犯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矛盾就像一粒微小的病毒,若不能被及时吞噬化解,就极有可能在监狱平安稳定的机体内部引发“山崩海啸”。警报、吞噬、长治……且看铜仁监狱如何用独创的“363”工作法,将矛盾逐一化解在高墙内,筑牢监狱安全稳定防线。

一、拉响警报:全面排查、分析预警

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铜仁监狱狱情分析会上,民警围绕近期摸排出的重点狱情和罪犯矛盾问题,开展分析讨论,研究制定矛盾风险隐患化解措施。


“眼睛瞪得像铜铃、耳朵竖起像天线”动画里的黑猫警长形象似乎是铜仁监狱民警的生动刻画。电话监听、信件复核、会见复听,隐蔽性矛盾不易察觉,往往需要直管民警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强的警觉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隐形矛盾无处遁形。截止11月,监狱主动排查并有效化解罪犯矛盾219件,成功化解矛盾214个,化解率达97.72%,为监狱机体隐藏的病变有效“降火消炎”。

二、合力吞噬:归口化解、动态管理

有的矛盾还未爆发,而有的矛盾已初见苗头。当个别矛盾狡猾地“躲过”侦查、隐匿生长,当罪犯异常已有抬头之势,看他们如何巧妙吞噬化解。

“儿啊,妈老了,真的拖不动了……”


性格内向的刘犯几乎从不主动与民警交谈,对于民警的询问也是“挤牙膏”般点到为止。近期,原本话就不多的他不知是何原因,更显沉闷。他的异常让民警感到困惑,但在一次亲情电话中,民警从刘犯母亲的诉苦中抓住了端倪——罪犯刘某入狱后,家庭欠下巨额债务,妻子远走他乡,留下6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养育五个孩子。想到不争气的自己、“绝情”的妻子、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他痛心疾首,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排查到这一矛盾问题,分监区立即分析研判,制定了“外敷内服”的矛盾化解方案。一方面,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宣讲教育帮扶政策,沟通家属来监开展亲情帮教活动,稳住刘犯情绪;另一方面,借助社会资源,联合司法、民政、社保、教育等部门及社会志愿团体,协调解决了刘犯子女低保和就学问题,破除了刘犯的心头大患。

面对矛盾,铜仁监狱坚持归口化解。红色、黄色、蓝色,监狱—监区—分监区。不同层级的矛盾,由不同级别的矛盾化解小组主攻,结合形式丰富、针对性强的手段,实现矛盾降级不升级的动态管理。

三、长效长治:队伍建设、源头预防

“少一起矛盾纠纷,就少一个监管安全隐患……”在排查化解罪犯矛盾纠纷培训课上,参训民警认真的聆听有关矛盾化解案例的经验技巧。

铜仁监狱通过课堂化教学、观看教学片等形式,定期从法律法规、形势政策、基本方法、工作流程、调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持续提升民警矛盾调处能力,有效推动长治长效。2024年,共开展针对民警介入调解和罪犯调解员培训6期,覆盖540余人次。


这幅精美的黑板画作出自罪犯向某。向犯入狱前是美术教师,性格孤僻偏执,因自觉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改造之初时常与同改发生矛盾冲突。为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攻心治本的力量,民警让他参与监区文化建设的设计,发挥他的特长。在绘制黑板报的过程中,向某找到了久违的存在感、价值感,在监区文化建设和熏染中逐渐找到了改造的信心,成功从“刺头”变成了“领头”。


文化改造是防范化解罪犯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铜仁监狱依托“一区一品”监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罪犯矛盾纠纷调处有机结合,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罪犯思想主阵地,提高罪犯道德修养,从思想认识上引导罪犯形成和谐谦让、宽容友善的良好风尚,减少犯群间的矛盾纠纷。

监狱是刑事司法的末端,亦是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铜仁监狱把“枫桥经验”有机融合到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和提升基层监区治理的具体实践当中,以罪犯矛盾纠纷化解小切口推动监狱治理能力大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