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三起监狱案件的反思
从哈尔滨市延寿县看守所“9.2”越狱案件,到黑龙江省讷河监狱的诈骗7名女性案件,再到近期发生的陕西崔家沟监狱的脱逃案件,不断给监狱敲响了警钟。如何充分发挥监狱职能是摆在每一个监狱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广大监狱民警应该认真反思,始终克服麻痹和松懈思想,始终保持警惕危机意识,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注重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接,是奠定监狱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石和保证。
一、今年三起监狱安全案件回顾:
(一)哈尔滨延寿县看守所,偌大一个县级看守所,若干道厚实威严的监管铁门,现代化的监控设施设备,3名重案犯来到民警值班室共同杀死一名值班民警,穿上警服大摇大摆出门而去,高墙形同虚设,电网似有若无,罪犯越狱如此顺利,如此“从容”,真是匪夷所思,仿若天方夜谭,但血案的的确确发生了。
(二)黑龙江讷河监狱发生的罪犯利用手机进行诈骗的案件引人思考,值得警惕。监狱民警和罪犯沆瀣一气,暴露出讷河监狱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中央三令五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众多条例,要求严肃纪律,严明规矩,但从讷河监狱发生的这起事件来看,法律、纪律、规矩,不过是摆设而已。
(三)今年10月12日凌晨,陕西省崔家沟监狱一在押犯脱逃,据调查,在押犯是出工时成功脱逃,而狱警是晚上点名查号时才发现的,可见联号制度,点名制度在前车之鉴之下仍然还是形同虚设。
二、作为监狱民警,不管你是把监狱工作当成事业也好,职业也罢,我们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应该拿出反思自己的勇气,应该采取引以为鉴,防范未然的行动,不能时时都充当“救火队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面对今年的三个案件,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又该怎样去深刻警醒和反思呢?
(一)民警思想麻痹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通过三起案件,首先,我们看到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监狱民警在监狱工作中地位非常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这三起案件的解剖,无一不是与民警的思想松懈有关,然而在我们未管所,我也会听到“一个少年犯,能反天到哪里去”“我们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哪个跑过?”“我一个人顶起不会有事”。这些带着有侥幸和麻痹的思想言论。但不要忘了,现在“90后”“00后”,就能干出匪夷所思,胆大妄为的行动,而且监管无小事,只要一发生,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职业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有如履薄冰,如临大敌之感,不要等到大难临头时,再来“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二)制度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不折不扣的执行。
如何确保制度全面的同时,不折不扣的落实制度,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执行制度并不是艰难空洞的事情。联号联组制度,每日搜身制度,严禁私带违禁物品制度等等,有些只是“动动手”,“动动嘴”的工作,为什么不愿意去做。我记得有一位民警说过,我们的工作要做好,就是勤动脑,勤动嘴,勤动手。没有其他捷径和秘方。在延寿县越狱案和讷河监狱诈骗案中,谁能说这两个单位没有门卫制度,值班制度,监控制度等一系列监狱安全制度,但这些却不是关键,最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制度为什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对罪犯要有警惕性
对监狱民警而言,警惕性体现在善于反省自身的方式方法是否妥当,是否有助于各种矛盾的化解;体现在自觉查找自身履职尽责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体现在监控时是否还存在死角,是否给罪犯可趁之机;更体现在管理罪犯时,善于对罪犯察言观色,通过“望闻问切”全面准确掌握罪犯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从而做到有备无患,先发制人。警惕性其实是一种恪尽职守,确保“在岗一分钟,尽责60秒”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值班就是战斗,工作时全身心投入的饱满精神,更是一种日积月累,长期定型的良好习惯。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三起案件一起接一起,无一不警示着我们监狱民警,麻痹侥幸心里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养成尽职尽责,敢抓敢管,公正执法,严肃执法的氛围;养成“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氛围;和养成“值班就是打仗”的管理氛围。让事故“偶发”“难发”变成“不发”,让我们的监狱工作更加有序而稳定。(文:杨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