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是我的同事,他的名字叫朱群荣,在管区他年纪最大,所以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朱“三叔”,年轻时在云南保山当过兵,1984年退役后一直在贵州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至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晃就是几十年”他的故事很多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我和“三叔”的故事吧。
“三叔”平时话不多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刚来的时候看他一脸严肃都不敢和他聊天,相处久了才知道他是一个很热心的人,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民警,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事都积极给予帮助。他几十年的监狱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区我们都视他为“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心中就有底气,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都会请教于他,说来也怪只要他出马往往会事半功倍,也印证了一句老话“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记得我管理的“音乐班”有名学员叫吴某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十四年有期徒刑,平日里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我找他谈话往往是我的十几句几十句,只换来他冷冷的一个字“嗯”或者干脆低头不语,每次谈话都让自己怒火中烧,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三叔”,“三叔”不慌不忙先从该犯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学习等基本情况为切入点,再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一步步打开了该犯的内心世界,后来得知该犯父亲从小就是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不听话就暴力相加,从来不会倾听该犯内心的声音,所以他从小就讨厌说教式的谈话,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找到了问题根源的“三叔”一边对这名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引导,还一边教我如何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谈话,通过对该犯持续的关注和长时间的教育引导,服刑人员吴某某慢慢的建立起了改造的自信,逐渐开始接受我,居然破天荒主动找我谈心,表示会积极投入改造。作为一名监狱警察的我成就感骤然而生,仿佛攻破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后来我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一名心理学专家,提出的交流观点与“三叔”教我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心底更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叔”,但在工作态度从来都是踏踏实实,以身作则,给我们新同志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在管区青年民警中有退伍军人、警校毕业生,但他还是以他严谨的态度,优秀的军事素养,获得管区领导的信任,担任了队列训练的指挥员,那种不严而威的气势,不自觉让自己在队里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训练,喊起口令更是气势如虹,有宝刀未老之势,让我们年轻人折服,训练中严格要求,在训练点评时也会针对我们存在的情况提出批评,“警察就要有警察的样子,队列就要有队列的纪律”。他还是我们管区纠查组长,针对管区民警的个人业务,以及管区服刑人员的队列、监规纪律等方面进行纠查,你经常会看到他默默的站在管区门口观察,对三个分管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自己工作或者生活遇到困惑的时候,在自己觉得迷惘的时候,也会找“三叔”聊聊天、讲讲自己的那些烦恼,他总是认真的倾听然后再作出中肯的回答,给我提出一些意见。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及时指正,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有拖拉的习惯,和他值班时他就会寻找一个合适的话题然后指出缺点“监狱工作是一个日复一日的工作,繁杂、往复,且不能儿戏,如果拖拉就会堆积,也就容易忙中出错,必须按时处理自己的工作”。
“三叔”虽只是监狱基层的一名普通的老民警,但他却像雷锋同志笔下的“螺丝钉”一样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岗位、捍卫着自己曾经立下的无悔誓言,一晃几十年,青春就在这方寸高墙里悄然远去,仿佛在昨天其实已成永远。“三叔”是我的长辈、同样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学习的榜样。等有一天我在平凡的监狱岗位上老去,我也愿意做一颗“螺丝钉”,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监狱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那是我的信仰……(文图 吴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