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队伍建设 » 警营文化

打开“心锁”

  • 字体: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把锁,我认为对罪犯的管教就是千方百计的帮助他们打开“心锁”,感化教育他们重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如何打开问题罪犯(这里指的是没有达到顽危犯标准,没有明显违反监规纪律,表现时好时坏反复性较大的这一类罪犯)的“心”,使其成功转化而不是重蹈覆辙保持“消极”状态,则是监管改造工作老生常谈的课题。

在此,就本人管教工作经历谈一谈对这部分罪犯的一点管教心得,期许得到大家共勉。

罪犯杨某,犯抢劫、故意伤害罪,刑期46个月。自投入改造以来,对服刑改造态度始终没有端正,偶尔会出现不认真参加“三课”学习、完不成习艺生产任务、和他犯发生矛盾等现象。管教警官对其进行教育之后稍微好转,几天后又反复出现类似行为。

在管教过程中我先是认真查阅档案了解其成长经历,掌握到其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其父生活,而父亲常年外出务工,缺失家庭教育。又经过观察了解到该犯经常喜欢用衣袖遮住有残疾的右手手指,善于观察身边的细微动静,喜欢下象棋。

收集到以上信息后,我并不急于贸然行动去接近该犯,而是选择在该犯感冒生病时对其表示关心,过问家人会见情况等逐步与之建立人际信任。尔后,找到该犯用聊天形式帮助其分析他的个人情况,指出家庭的不幸并不是自己不热爱生活的理由,让他知道其实自己也有些方面是做得很不错,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虽然手指有残疾,但是习艺生产同样跟得上节奏,下象棋在分管区也是排得上前三名等,让其感觉到个人价值。之后经常对其改造、生活情况等表示关心,让他感受到在警官心中是受到重视的。三个月过去了,该犯再也没有反复出现以往情况,也端正了服刑改造态度。

罪犯邵某某,犯抢劫罪,刑期10年。入所改造二年以来,该犯经常和他人发生矛盾,把警官的教育当成耳旁风,甚至还拉拢他人消极从事习艺劳动,表现出对个人改造成绩毫不在乎。针对这一情况,我先是从了解他的成长经历着手,花费近两个月时间观察研究其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并就观察到的情况特意找心理咨询师分析其心理特点,寻找矫正策略。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之前该犯在我所《星星报》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并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该犯喜欢写作。此后利用队前教育,在管教过程中有意的加大对写作中稿罪犯的表扬,而且有意拿该犯的文章组织其他罪犯进行学习。

一个月后,该犯终究按耐不住,重新握起了笔,积极进行写作并主动开始上交文章投稿。为了使该犯写作水平有所提升,还鼓励他参加管区罪犯写作兴趣小组进行写作辅导,买来写作资料进行学习。经过努力,当该犯再一次看到自己所写的文章中稿后,该犯由衷的笑了。这个时候我找到该犯谈心,鼓励他继续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关心其表现情况。如今一年多过去,该犯再也没有反复,而且能够主动带领他犯积极参加到写作上来。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我认为对问题罪犯的管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能仅仅凭一时的个别教育或者处罚就立马能够让罪犯全部改变,人的转变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罪犯的“心”都是一把锁,针对每一个个案中具体的个体,我们的管教民警应该是用细心、耐心、恒心、关心去探寻解开他们“心锁”的钥匙。

作为管理者我们的责任是寻找切入点、抓住突破点,帮助罪犯重新树起对生活的美好信心,教他们怎样做人、做事。以上经验感受仅是个人的一点心得,在此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长期坚守在一线不辞辛劳的管教团队,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才能将一个个问题罪犯成功的转化过来。(文:吴玉进)

 

分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