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队伍建设 » 警营文化

青年民警参与社区矫正30天可以做什么

  • 字体: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30天
付出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感悟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30天
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有关怀的温暖,有成功的喜悦
有信任的感激,也有不被理解的委屈和苦恼
更有挫折后的坚韧和奋进……

接下来,去了解这个90后挂职民警的点滴。

杨泽宏是贵州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四级警长,2020年6月1日派驻剑河县司法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摸情况,强学习,融入角色

剑河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对象60余人,包括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社区矫正对象分散,年龄、地区、文化差距较大,不易管理。



摸清情况后,杨泽宏深刻感受到与监狱工作的不同,也深深的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为了能尽快融入,不成为单位的负担,他给自己加码学习,学习《社区矫正法》,对其中的疑点、要求在工作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一有机会就向司法局的领导、同事请教,热爱学习的他也得到大家的认可,渐渐的,他与同事们熟悉起来,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法制,拒“人情”,任重道远

在谈及法律意识和观念时,杨泽宏和我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22岁的石某某因危险驾驶被判处拘留2个月,缓刑4个月执行。报到当天,对司法局工作人员的谈话不以为然,杨泽宏和他谈话后得知,石某某认为自己是喝酒了,但头脑是清醒的,也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习以为常的事情,不明白警察为什么要查他,法院甚至还要判他,他认为司法机关是故意整他。

谈话后,杨泽宏深知意识的淡薄,才是最大的问题,随后,针对他本人制作了专门的矫正方案。



一是耐心细致教育谈话,告知石某某酒后驾驶的后果,不仅危害他人,也会危害自己,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严重不负责的行为;

二是组织石某某观看酒驾导致的事故视频,在血淋淋的案例面前,他低头沉思,告知他任何时候都不能报以侥幸心理,民警执法,是为了保障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与辖区司法所沟通对接,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扭转错误观念;

四是组织参加法制教育大会,摒弃什么都是“人情”的错误观念,遵纪守法,严格要求才是自己需要做的。

一个月的努力,石某某逐渐转变了思想,认识到酒后驾驶的危险,也明白司法机关执法是依据法律法规,不存在故意和他过不去的情况。现在的石某某,每天坚持钉钉打卡,及时报告情况,为了铭记错误的行为,自己把酒戒了。

主动式,提服务,收效显著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保障作用,杨泽宏多次利用赶集时间,在集市繁华、人流量大的地方向过往群众和赶集摆摊的商户发放《宪法知识读本》《远离酒驾,文明出行》、司法行政宣传彩页等宣传资料,累计1000余份。



向群众普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认真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指导群众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的法律服务的同时,宣传了便民利民的公共法律服务职能,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夜巡逻,保安全,义不容辞

杨泽宏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参与“夜间巡逻保平安”活动。



白天走向串寨,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夜间不顾辛劳,坚守岗位,多次参与夜间巡逻,按照巡逻路线和巡逻重点,认真履行巡逻职责,切实增强见警率,用实际行动维护县城社会治安,有效提升了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

谈改变,扩眼界,不忘责任

挂职之初,杨泽宏心中有过顾虑,因为不熟悉社区矫正工作,怕干不好,做不来。但后来想,难得的挂职经历,要珍惜,于是迅速调整心态,到岗后,积极主动融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实际,收获颇丰。

短短的一个月,在与矫正对象的接触中,杨泽宏看到了他们与监狱罪犯的相同与不同,也看到了社区矫正工作中先进的管理模式,明白自己部分老观念、老想法需要“换血”。



杨泽宏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监狱工作的职业优势,积极探索监狱工作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结合点,把未管所行之有效的监管及教育转化措施、制度和监狱人民警察的优良作风带入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大胆提出监狱、司法局和社区矫正对象“三结合”的思路,在矫正工作中敢抓敢管,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司法局领导的充分肯定。然而,这仅仅是另一个开始……

分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