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监舍,四位民警负责;消防监管、卫生监督、合理的课程安排……在这里“他们”的精神面貌无一不让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震撼。
8月8日下午,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于天姿在202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座谈会上讲述自己调研贵州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贵定监狱)内部情况的感受,肯定省未管所工作付出的同时,忍不住说道:“回到现实中,我不禁去想,他们为什么会在那里面?”
省未管所党委书记、所长李瑜在会上介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呈现新特征,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形势,省未管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档案等方式对在押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综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发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家庭监管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引导不全面,社会保护帮扶不到位。
总结梳理未成年人保护存在的问题细节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省未管所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司法部及厅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省未管所始终坚持党的监狱工作方针,专注于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提出“改善监狱硬件设施,提高监狱物防、技防水平,加强‘三大现场’管理,打造整洁有序改造环境”的要求,所党委按照“两个体系四项工程八大警务”的部署,带领全所民警职工狠抓各项基础工作——监狱执法更加规范,监管设施更趋完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改造成效更加凸显。先后获“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监狱工作先进集体”“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全省文明单位”等省部级荣誉。
今年年初,在省监狱管理局加快实现“西部一流全国领先”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拟定“学黔域先进促提升、创西部一流未管所”的工作方向,以“麦溪探索”为抓手,着力优化治理、夯实根基;着力固本培元、提质增效;着力守正创新、扬优补短,为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未管智慧。
麦溪河,是贵定县的母亲河。麦溪寓意勤恳、耕耘、滋养、开辟和收获;探索,是对内在潜力的释放,也是对未来的信心,这是连接未知与未至的桥梁。“麦溪探索”是深入推进未成年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行动宣言。
“铸心”为先,“心安则身安”。坚持“仁爱、尊重”原则,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作用,开展“三像”执法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四级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用“三张清单”抓实“践行‘枫桥经验’、促狱内矛盾化解”工作;修复亲情,促进服刑人员与家人的情感联系,激励作用显著增强。
严管铸形,“形正则神正”。紧抓未成年犯的行为特点,落实民警直管、队列训练、计分考核等制度,制定一日作息规范,确保服刑人员学习、生活、劳动均在民警严格规范的管理下进行;引进适合未成年犯身心发展的劳动改造项目,采用“7S”管理模式,着重培养服刑人员通过参加劳动才能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
教育铸魂,“魂清则灵清”。针对未成年犯认知能力不足、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可塑性强的特点,致力于服刑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联合办学、引进社会教育资源、纳入地方教育规划等方式,逐步健全“一基两翼”教育改造体系,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刑期、不同学历服刑人员的教育需要,覆盖小学、初中、中职、大专教育,厚植未成年犯爱国情怀,全面提升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文艺汇演现场,在古筝、琵琶协奏曲中,背景画面伴随曲调变化由徐徐灯火过渡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飞花令的数人互动、《将进酒》的集体朗诵、最后唱响红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观众体会到了“他们”青春的靓丽。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姜欣热泪盈眶,“对未成年犯集中教育模式,针对个体情况定制专门教育方案,十分科学,我们贵州未管所民警们用心了。”
省未管所连续18年实现“五无”,“麦溪探索”在青少年保护、预防青少年犯罪、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贵州省监狱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龙军在会上作出肯定并指出,贵州监狱系统要持续将改造未成年犯的经验和做法前置到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利用监狱独有的法治警示教育资源和心理咨询资源优势,以“麦溪探索”为基点,聚焦法治道德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心理问题突出等工作难点,从四个方面加强监狱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精准发力,为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监狱方案。
拓展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源头预防。要实现从“事后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依托省未管所对未成年服刑人员教育挽救的成功经验,积极融入社会预防体系,成功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训基地”“法治警示教育基地”等多元化法治教育基地。截至目前,贵州监狱系统通过派遣192名业务精英深入校园,创新“警校共建”模式,携手44所学校、1848个家庭及54个社区,共同编织起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用法律护航,以爱心培育,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精准定位普法需求,注重过程防控。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多维成因,紧密结合学校需求与未成年人特性,贵州监狱系统定期组织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精心挖掘整理了237个警示案例,并动员5320名监狱民警深入7794个家庭、169个社区及67所中小学校,采取“定制化”服务模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未成年服刑人员的犯罪轨迹与深刻教训,为未成年人量身打造法治知识“盛宴”,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以案说法”警示牌。截至目前,已在贵阳市、毕节市等多个地区成功举办900余场警示教育活动,惠及中小学生超过3万人次,增强了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与自我保护能力。
发挥心理矫治优势,关注身心健康。利用系统心理咨询师人数众多、矫治案例数量大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协调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为家庭困难或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提供物资帮扶。截至目前,实施“一对一”心理辅导2349人次,有效解决了因监护缺失导致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深化监地合作,选派专业心理咨询师兼任学校辅导员,助力属地综治中心与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起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搭建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辅导课系统,积极推广叛逆少年干预、冲动型人格矫治及焦虑缓解等心理矫治方法,成功疏导解决了3500余起未成年人心理问题。
开展家庭关系修复,助推家风建设。联合政法、团委、妇联等部门,共同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及联动机制建设,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为家长提供了深入剖析家庭教育问题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平台;通过全面梳理警示教育与家长课堂中的突出问题,深入社区、家庭开展普法宣传,并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建立校园周边商户、娱乐场所经营者等人人参与的未成年人活动信息通报机制;创新性地推出“微心愿”“微矫正”“微陪伴”等主题项目,成功举办亲子关系讲座85场,成功修复了1400余起亲情关系问题,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共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群防共治”新模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监舍内墙上的《劝学诗》让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顾问、中国监狱协会会长、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原常务副局长李豫黔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与在场专家学者一样,他们看到了民警对墙上诗书画内容的精心选择、对装裱的细致用心。
“连装裱都是软装,不存在利器风险。这是细节做到位了。”
会上,李豫黔与众位专家学者表示,贵州监狱系统坚持以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为方向,抓好未成年人权益维护、青少年犯罪预防、未成年犯教育管理、矫正改造等各项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较为扎实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工作,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所取得的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看到了贵州省未管所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不懈奋斗,我们也期待可以与贵州省未管所共同推动‘麦溪探索’,共同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