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办公室来?要穿警服不?”
在我发出采访邀请后,她发来了信息,简单直接,正如她认真利落的工作作风。
作为贵州监狱援鄂工作队的一员,5月2日,向宁和队友圆满结束了工作任务返回各自单位待命。回忆工作队刚抵驻地那天,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3月18日
“入住的酒店后对面有一个公园,却看不见一个路人,仅能听见几声鸟叫。现在的武汉,完全没有去年五一与儿子老公来时的繁华、热闹,这就是被疫情肆掠的武汉”。
点滴记录中,带着困惑的她们是这样做的。
向宁毕业于警校,科班出生,具有一线监管改造经验,又是党员,在此次工作队中担任第一小组组长。尽管她对工作开展在头脑中梳理了无数遍,但这些想法与打算在面临实际情况时并不是想象中那样。
向宁所在小组的8名队员被安排的住宿地点是监内招待所,她和副组长商量后,决定住在监区办公室,这样一来可以快速掌握犯情,便于工作开展,同时也缓解了住宿房间的拥挤。
视频监控中的向宁
开始上班的第一天,两名组长就马不停蹄的分工协作,一边回看视频监控,一边查阅值班记录,将发现的细节隐患进行总结。
通过汇总形成了在例会上的防控要求,同时提出了详细的应对措施,那就是反复强调组员监管安全与防控工作不可放松,组员们也有序开展工作。
每日工作例会的现场
每天晚上的小组例会,了解、解决、汇总是常态的三步骤,即便是不能开会的时候也通过写材料的方式分享。
值班的第三天,向宁所在的第一小组就面临组员的“离开”。由于人员的紧张,需要抽调1名民警到防控任务最严峻的第五小组。
“值班点需要24小时有人守,单人值班,需固定岗”。在严苛的工作强度面前,没有人退却,大家积极踊跃报名,这样的场面向宁并不意外。
“我们是一个7+1的组合,7名党员与1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小组的战斗力很强。”说这话时她的语气坚定自信。参与到第五板块工作后的民警带来了手套不够用的信息,组员们第一时间捐出了自己的手套。
“虚脱”是在一次清理监舍过后她的身体感受,也是她对工作中为数不多的用到辛苦这样的描述。
准备到隔离区开展隐患排查任务
“穿上防护服后,没一会功夫,明显感到闷热,感觉整个人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像在蒸笼里,讲话不太听得到,护目镜也起雾了,但我们检查得格外小心,没有放过一个死角、一个缝隙”。
向宁说自己身体素质不错,但是几个小时忙活下来还是让她感到虚脱。可是参与其中的组员却没有喊过累、也没有叫过苦,硬是抗了下来,她们在坚持中适应着这样的管理模式。其实,队伍中还有很多“后浪”,她们也同样在不容易的环境中坚持着,克服困难,一声不吭。
打开一扇窗,再去看看这个职业。
疫情下的监狱工作就好比封闭中的封闭,压抑、疲惫。这个时候,才有机会重新观察与感受这个职业,以及这群人。
投入正式工作前,她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个人防护,其中,穿脱防护服成为重中之重。课堂上,老师示范穿脱防护服的动作要领,大家仔细看、认真听。
防护服穿脱培训
要不落步骤的完成,也不是一件易事,从眼镜、口罩,到帽子,里外基层,都要按照顺序。防护服穿容易,脱就比较麻烦,每脱一次,都要洗手。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正确使用,她们将老师留下的一套防护服带回酒店,反复练习,互相检查对方的穿脱流程。
3月19日,这天天气很好,在日记中,向宁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般,用他乡遇故知形容恐怕最合适不过了。在这个英雄的城市里,能遇到了同系统的一位战友、老友共同奋战,顿时让她热血沸腾。那是她在宁夏挂职锻炼时的同事。
“她也是封监管理很长时间,从一个战场奔赴另一个战场,在许多双警的家庭里,如她,如我们家。疫情面前,双警家庭的常态是:妻子才值班出来,丈夫又开始值守;你在这个战场,她在另一个。”
晚饭过后,第一小组的临时课堂开讲了,3名拥有丰富监管改造经验的民警针对即将面临的工作给组员讲解了注意事项。细致专业的讲解让团队中的年轻民警心理有了底,第二天,原本是每个人单独值班两个小时,临时改成了两个人一起扛四个小时,虽然恐惧变小了,但穿着防护服的时间延长了,意味着难受的时间也要延长。
她的眼中,那些令人感动的事。
我用了几天时间阅读她的日记本,可以看出向宁是一位胸怀大爱的人。她对周围人、物的感知、感恩,让我们似乎目睹她们正在经历的点点滴滴。正如她所说“我最想感谢的,是我们工作队每一个人的付出!”
3月17日,“今天完成了在警校的培训,明天就要前往武汉,唐红梅将我需要的东西送来,隔着警戒线不能拥抱,她给敬了个礼,后来听说她在办公室哭了。”
奔赴战场,后方的战友为你加油,这是最鼓舞人心的力量;
穿脱防护服的学习中,有人制作了视频,还贴心的添加了说明步骤,发到群里共享。“我觉得她们真的太有心了”,这样一个举动,这是让向宁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劲往一处使,让她对于接下来的共同工作有了期待。
3月22日,“今天,在千里之外的贵州,单位坚守时间最长的一批换防了,看到管区的小姑娘们兴奋地发朋友圈,为她们能坚守下来而高兴,她们瘦弱的肩膀也能担重担了”。
在不同的战场,各自的责任与使命不变。日记本中我还看到她笔下那些感动的瞬间:
气温骤降,空调失修,那件警用毛衣不知传递了多少温暖;民警生病,物资紧缺,那个装辣椒的玻璃瓶变成了取暖设备;快递停收,单位领导准备捎来的家乡味搁置了,可是那种关怀与体贴早就抵达心里;还有,还有······
一次坚守将春天留在高墙,她们的到来唤起春意。
进监第一天,监狱组织贵州工作队开了个见面会,简单的介绍工作的情况,在互相介绍时,空气凝重,受援民警的笑容一闪而过,更多的是疲惫,那个瞬间让向宁印象深刻。特殊时期的勤务模式确实让人疲倦。
14+4+2,这组数字分别代表白班、副班、夜班的值班时常,以及两个楼层的视频监控以及不间断的夜间巡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工作都在有序开展,然而,有些有基础疾病的病犯,因为平时对自己的身体就比较敏感,这个时候更易有情绪上的起伏。有着心理学专业的民警李映春利用专业优势在一监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备课到筹备,民警之间有了更多地合作。
拍摄于心理辅导现场
“从监控看到罪犯认真听讲,时不时低下头做笔记”,“在罪犯的周记中,反馈压力释放,情绪缓解”,“收到了罪犯制作的手工贺卡和感谢信”,日记中记录的这一列变化都源自于同一个活动,那就是她们小组积极开展的心理活动。
两地民警商讨工作
7次团辅与3次个案后,罪犯情绪得到缓解,压力得到释放。同时,随着疫情的好转,监区开始组织其他文艺活动,往日安静的监区大道终于有了生机。她们的到来帮助民警缓解了工作压力,也带来了最暖的春意。
3月26日,邹双菊她们小组组织了一次心理团辅活动,那天天气很热,我观察到一位民警穿着的是多功能服外套,看警号知道是武汉监狱的民警,闷闷不乐的她从年三十一直坚守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
4月5日的心理团辅,有一位民警感慨这是她70多天来笑得最开心的一次,其实,两周前,她还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
心理团辅活动中的民警
是啊,从冬天到春天,甚至要到夏天,没有准备下一个季节的服装。来不及准备的还有那些与亲人的别离。
从3月14日到4月20日,跨越援鄂的整整38天,每天一篇的日记记录的是她在武汉监狱的每日所见、所闻以及民警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聚沙成塔的力量。
和向宁的聊天,与其说是对话,更多地是倾听,因为她所讲述的,也正是我想了解的。援驰武汉,听起来,似乎是跨越了空间距离的对口支援,但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搭档、甚至是陌生的管理模式,对于执行任务,难度是远超我们想象的。
向宁说:“这段记忆是职业生涯里最特殊的一段,我可以回味很久,也令我未来的从警经历更加完美,拥有更加丰富的理解和认知。”
(文/何兴 图/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