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麦溪探索

【麦溪小叙】笔下的刻度与心中的标尺,用细致筑牢防线

  • 字体: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母亲的算盘珠子在我童年记忆里总是噼啪作响,那些带着油墨香的账本边缘被她磨得发亮。她常说:“一分钱的差错,可能就是天大的窟窿。”

那时我不懂,只记得她核对票据时,眉头蹙成的纹路比账本上的格子还要清晰。后来我成了她的同行,也成了高墙内的一名监狱民警。办公桌左边是待处理的报销单据,右边是监区值班表,钢笔与警棍在抽屉里隔着层绒布相望。

阳光透过财务室的窗户,在报销单上投下整齐的光影。换上制服衬衫,我指尖的触感从布料的粗糙变成纸张的光滑。某日处理票据时,一笔差旅费报销单上,住宿费的日期比出差审批单多了一天,经办人解释是“顺路办事”。我想起母亲总说:“账上的数字会说话,你得听懂它的弦外之音。”每一笔支出都要经得起推敲的铁律。我拨通经办人电话,逐条核对行程,最终和他沟通重新按规则流程办理,这和在监区值班时记录观察罪犯时一样郑重。

同事有时笑我“太较真”,说监管已经够费神,何必再给自己加框。可他们不懂,在监区盯梢少年们的情绪波动,和在财务室审核发票的小数点,本质上是同一件事:用细致筑牢防线。母亲那辈财务人守的是公家的钱袋子,我们这代人,守的不仅是账目清晰,更是风清气正的规矩;在监区守的不仅是高墙内的安宁,更是帮这些失足少年找回人生的刻度。

傍晚整理完一天的工作,手机里弹出母亲发来的消息:“今天对账,又想起你小时候扒着桌边看我算账的样子。”

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监区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无数双警惕又温暖的眼睛。原来母亲教我的从不是简单的仔细,而是一种责任的传承——在数字里守住底线,在人心间架起桥梁,让每一份认真都成为照亮前路的光,这或许就是对“认真细致”最深的注解,也是对那些无形规矩最实在的践行。

分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