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今年81岁,为了生活15岁年幼的她被我的外公许配给了当时16岁的父亲,在母亲的记忆里,我们的爷爷找有钱的邻居家借来了枕头和缝着补丁的棉被,就是这简单的床上用品成了父母的婚床上的嫁妆,要知道,在解放初期,要花钱置办结婚用的床上用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母亲在告诉我们这段回忆时说:“当时我们都还小,更谈不上懂事,没几天就把邻居的棉被踢破了一个洞,爷爷狠狠地吼了父亲和母亲,赶紧陪着小心将枕头和棉被还给了邻居,好在和邻居关系很好,人家也没怎么计较”。这以后母亲和父亲只能盖“秧被”’了,母亲口中的“秧被”是一种用稻草编制成块状的被子,在条件艰苦的岁月可以抵挡一点风寒,但会扎人,弄得人浑身发痒,故年少的母亲又给它取名“痒被”。
就这样过了几年,在母亲20岁的时候,她跟着头脑聪明又敢于闯荡的父亲,用背篓背着煮熟的土豆,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织金农场走了几天几夜的山路,来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贵阳,在陆陆续续生下我们几兄妹之后,母亲为了生计,扛过大米、补过麻袋、拉过板车,干过许许多多的体力活,最后终于在招入粮食系统后稳定了下来,也结束了干体力活的日子。
近来看到许多关于家有小女(小儿)是福之类的文章,不禁感触破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儿女后,生活的重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人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特别由全家的小娇女不自觉的转变为三口之家的顶梁柱,想和爱人一起为儿子撑起一片天,让他快乐幸福地成长,不经意间,忽略了早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母亲和父亲。尽管如此,母亲拖着年迈体弱的身体,还经常给我们做她拿手的盐菜蹄膀、水豆豉、糯米醪糟......,母亲的眼睛动过白内障手术,每当她眯着双眼看着儿孙们吃着她亲手包制的汤圆时,脸上笑开了花,嘴上还不停地叮嘱“多吃点、多吃点”,汤圆很甜、很香,真的!因为它是母亲用她布满老茧的双手包制的!
81岁的母亲老了,不仅不是我们的拖累,相反地,她和父亲还时刻的关怀着我们。我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有一老是宝,家有老母是福”的感受。来自农村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但以她善良的心、温柔的母亲情怀、艰苦朴素的持家之道获得了我们这些儿孙辈深深的尊敬,所以,每当她在我们面前絮絮叨叨时,儿孙们也总是笑眯眯地听她反复诉说的陈年往事。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仅以此篇献给我最亲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