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队伍建设 » 警官文苑

【微光如炬】杨天华:躬耕监管一线 彰显担当本色

  • 字体:
  •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编者按

 黑暗中的一粒星火能映出万千尘埃,原野上的萤火微光能照亮整片夜幕。在王武监狱,也有这样一束束生生不息的微光在顽强生长,那是深夜巡查时踏碎寂静的脚步,是监控屏幕前双眼倒映出的星河,是训练场上奔跑的脚步在画出生机勃勃的线条……这些细微的光斑,在时光显影液中渐渐显现出了一个个浮雕,没有聚光灯为他们加冕,但那些褶皱的警服下跳动的脉搏,正在用年轮丈量生命的重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微小却灿烂的光芒,才锻造出王武监狱“团结奋进 开拓创新 风清气正 积极向上”的新气象。当我们学会凝视这些执着的存在,便会发现:照亮暗夜的从来不是皓月,而是燃烧的微芒。


十四监区民警杨天华,2017年自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后到王武监狱参加工作,作为在监管执法一线的众多默默耕耘的普通民警代表,杨天华同志始终勤恳履职,坚定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工作标准和目标,践行着入警初心。

勤奋执着,高标准完成本职工作

执行力就是生命力,杨天华在工作上从不打折扣,严格落实监管一线民警工作流程,在多次监管现场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处理事件中,他总能第一时间达到现场,第一时间处置,化解风险矛盾,将可能激化的监管矛盾风险降到最低。通过多次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并将经验与其他民警进行交流,他总结出了自己的“十六字方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迅速隔离,服从管控”,得到了监区领导及民警的高度认可。他总是说:我们年轻人要多跑点、多做点、多学点、多总结,不仅做好“人、物、技”三防联动,更要做到“心”防,管控好罪犯,保障好监管安全。

宽不逾规,温度之上是法度

在具体的罪犯管理工作中,他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在“法度”之外,不忘“温度”,多渠道了解罪犯心理,多方位开展教育改造工作。监区一名罪犯多次出现拒绝、逃避改造等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监管秩序,监区几次安排民警对其开展教育,效果不佳。杨天华知道后主动请缨,他首先细致翻阅了该犯档案,并通过其同监舍罪犯、联名联号罪犯等渠道进行侧面了解,摸清了该犯近期改造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解决问题,经请示监区领导同意,他主动与该犯家属取得联系,制定了对该犯的教育改造方案,报告监狱批准后针对性地采取了“对症下药”的方法。除加强对该犯的24小时监管外,更坚持定期开展教育谈话、开展家属帮教等措施。在杨天华持续不懈的努力下,该犯的改造态度终于有了明显转变。

改造罪犯,必须将监规纪律挺在前面,时刻规范罪犯言行,在监狱这一特殊环境中,杨天华深知,一线执法民警除了要坚定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还要用心感化罪犯,用“法度”+“温度”管理改造罪犯。

修复亲情,帮助罪犯重拾改造信心

罪犯何某,年龄较大,入监以来,表现出认知偏差、性格偏执等问题。家人对何犯亲情隔阂,何犯第一次拨打亲情电话时,家人不仅对其恶言相向,而且儿子还对该犯表示憎恨和不可原谅,何犯自此改造情绪低落。杨天华得知此情况后,找准问题症结,积极与家属沟通,耐心劝解,虽然电话那头何犯家属言辞激烈,但杨天华总是以温和的言谈给予回应。在杨天华的耐心沟通下,最终家属答应来监探视该犯,在开展何犯亲情帮教过程中,何犯儿子说:“我们原本已经放弃我父亲了,但因为杨警官的劝解,让我们家属愿意再给他一次悔改的机会”,在与家属重新取得联系后,让何犯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自此有了很大转变,能够遵守监规纪律,认真学习,踏实改造。

知行合一,发挥特长助推改造

杨天华兴趣广泛,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罪犯日常管理过程中,杨天华通过组织罪犯学习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宣讲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同时将书法、印学运用到罪犯日常改造中来。杨天华通过对分监区罪犯文化结构、兴趣爱好作了较深的分析,教授罪犯书法、开办兴趣班、讲解国学知识,以点带面,以好拉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罪犯情操,带动罪犯自我改造积极性,提升罪犯改造质量。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分监区不少罪犯逐渐对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开始主动研读《论语》等国学经典,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里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他们沉淀内心、反思己过,为罪犯积极改造注入了正向的文化滋养。

杨天华同志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执法民警,始终践行入警初心,在一次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彰显着一线民警的使命与担当。他是同事心中的定心石,是改造秩序的守护者,于无声处书写着岗位的不凡,在兼具法度与温度的执法过程中,守护着监管工作的平稳有序。


分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