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桃花谷,片片桃花雨。春风微熏,熏红了桃花, 花开一季,花期如梦。芳菲三月,熏醉微香。秦时明月,带着风雨依旧,梦里桃花,伴着鸟鸣依旧,不知拈花人身置何方,岁月无声流淌……
三月,再入桃花谷,又见桃花,满山遍野,极目远眺,分外妖娆,临春沐风,和颜悦色。在林林总总的万花丛中,桃花虽算不上名贵,但不失娇艳,风霜雨雪之时,它闭花羞月,隐去自己的身影,唯在春天的怀抱,她吸吮着得天独厚的阳光,尽情享受着春风送来的暖意,以俏争春,争奇斗艳,亦如百花坛中的奇葩,展示着阅尽人间春色的风韵。
步入桃花林,胜似天上境。迈着轻快的脚步步入桃花谷,一簇簇粉红的桃花映入眼帘,灿若朝霞,和煦的春风吹送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片片桃花随风飘落,似仙子翩翩而降,仿佛阵阵桃花雨,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心里皆不见。摊开手掌任花瓣飘落掌心,花过手留余香。桃花谷清幽宁静,林中信步闲游便会遐思万千,仿佛置身桃花源,不禁思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最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绘花不采静态的枝蕾,而取动态的落英;绘草不列草类高矮,而重色泽形态。他笔下的桃花源,是农耕生活中人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而桃源人,以无自养能力且易受伤害的老人和小孩着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乐”,老老小小如此,青壮年便不消说了。对于使之“大惊”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还“设酒杀鸡作食”,淳厚好客之风迎面拂来。从“鸡犬相闻”的闹声中反映出桃花源社会的和平宁静;从“皆叹惋”中则可见桃花源人内心中的自我庆幸与满足。桃花源:“美好而淳朴”,才会令无数人神往。
粉黛如霞,花中仙子 ,千年的风雨褪不去桃花的色彩,无声的岁月拂不去桃花的袅娜身姿。一个有关桃花美丽传说——《追鱼》悄然陈述,桃花盛开,春风吹拂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鱼儿在水中畅游,它们游向岸边争食桃花,久而久之,一条鱼因得桃花的灵性与仙气变成了一条美人鱼,于是便有了这个传说,如果这个传说只是人们对桃花挚爱的一种遐想,《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摘万花之蕊,取多年陈露为自己配置一剂良药,万花中就包括了桃花,正因如此,她“面若银盘,肌肤似玉,体态丰满,背如刀削。”
花中仙子引无数文人墨客倾心而赋,寄情于她,或喜或悲。《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陆游 《钗头凤》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芳菲三月,熏醉微香。秦时明月,带着风雨依旧,梦里桃花,伴着鸟鸣依旧,不知拈花人身置何方,岁月无声流淌…… 韶华如桃花,花开有期,花期如梦。花开一季,是春色的渲染与铺陈,是春意的点染与着笔。韶华如桃花,美好而灿烂,但芳华易逝,理当把握青春年华,珍惜每一天,让人生闪烁出美丽的光环。(保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