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思想改造之职 聚力攻心治本之要
全力推动教育改造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思想改造动能
促进“五认同”入脑入心
贵州监狱把改造罪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作为工作重点,将思想改造贯穿于改造工作的全领域、全时空、全过程。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宪法”、“民法典”等为主要内容,建立重大政治活动、重要节日升国旗、入出监宣誓等改造仪式制度,在“十三五”期间共开展各类宣誓仪式上万次;打造“社会主义制度13个显著优势”等思想政治改造精品课程;及时开展“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坚强领导、宣讲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的伟大壮举”等最新时事政策教育,让罪犯及时了解国家的新发展、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减少罪犯仇恨对立情绪,促使罪犯感激党和政府的教育挽救,实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思想改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扎实开展矫正主题活动
有效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在“十三五”期间,开展“禁毒预防教育”、“扫黑除恶宣传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涉毒高危重点人群禁毒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罪犯识毒、拒毒、防毒的思想意识;对全省在押罪犯及罪犯家属开展“扫黑除恶”政策宣讲,鼓励罪犯及罪犯家属检举揭发“扫黑除恶”线索,树立改造正气。开展“溯源正本弃邪念,为善弃恶致良知,踏实改造塑新生”、“算犯罪危害、洗灵魂污垢、走悔改新路”等认罪悔罪专项教育活动,通过引导罪犯深挖犯罪根源,算犯罪危害账等,激励罪犯自觉矫正恶习,重塑三观。全省监狱罪犯违规违纪率持续降低。
创新恢复性司法实践
以救赎行动增添社会和谐
从惩罚和回归社会需求出发,发挥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的惩罚、矫正和回归功能,以分类矫治、赎罪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创新性开展修复罪犯与被害人关系、亲情关系和社会属性的恢复性司法实践活动。仅2019年全省监狱系统在押罪犯写道歉书、致歉信和家书30717封,制作并送出新衣2354件,中秋节邮寄月饼3782盒,资助被害人、家人子女上学圆梦275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6期,1174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主动交纳罚金三千余万元,修复罪犯与被害人、亲属关系3686起,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并荣获2019省直机关目标绩效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
授以“一技之长”之渔
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
“十三五”期间,贵州监狱改变传统的未成年犯教育模式,创新采用“监校合一”的理念,实现了对在押未成年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覆盖,使完成学业的未成年犯获得高级技工学校证书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走出高墙后就能就业,并将该模式逐步向全省各监狱推广。在2020年,经多部门协调努力,实现了罪犯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地方总体规划,使经费、师资等历史性难题得以彻底解决。五年来,完成脱盲教育罪犯4135人,小学文化教育6933人,初中文化教育4049人。拓展中职以上技术学历教育,738人完成高中(中职)教育,5605名罪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34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证书。使罪犯提高文化素养,掌握“一技之长”,增强罪犯刑释谋生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罪致贫”、“因罪返贫”,实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最大效益,为贵州脱贫攻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营造“向好向善”氛围
激发积极改造内生动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罪犯,邀请“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余留芬、“时代楷模”黄大发等时代楷模到监狱进行爱国主义宣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罪犯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罪犯,与贵阳孔学堂联合开展“仁爱贵州”传统文化进高墙活动,让罪犯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用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引导罪犯,用法治文化影响罪犯,构建形成监狱民警主导、罪犯全员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文化改造新格局。共开展各类大型主题文化帮教活动100余次,大型文体活动180余次,使罪犯“向好向善”的良好氛围中积极改造,拥抱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