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这是一名兴义监狱罪犯的书法作品,多年前,半文盲、不懂法、年少犯罪、前途尽毁等词汇还是深深打在他身上的烙印,十七年间,他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如今又如何呢?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潘某,1983年出生在贵州某乡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1998年时,才15岁的他,就到县城里一家矿泉水公司当送水员,因年龄小,只能做临时工,靠微薄薪资勉力维持生活。2004年的一天,潘某应朋友邀约,酒后一起去催帐,结果发生矛盾,与朋友一道将他人打伤致死,并抢走受害者身上700多元现金。事发后,潘某很快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才21岁的他,便被以抢劫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于2005年4月投入兴义监狱服刑改造。
刚入监时,潘某心灰意冷,心情绝望到了极点,极度后悔为了所谓的“朋友”和义气触犯了国法、害死了别人,毁了两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也葬送了自己的一生。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法律,加之年少冲动酿了恶果,锒铛入狱,漫漫刑期加起来比自己活过的岁月还长,他想,就算表现好得到减刑,以后出狱也已经四五十岁了,还能做什么?家里老人怎么办?一连串的“怎么办”让潘某想破脑壳也找不到答案。
潘某的异常状态被时任监区直管民警的黄远福看在眼里。这些心理问题是每一名刚入监的罪犯都会遇到的,加之潘某年纪小、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单薄、性格冲动但刑期漫长、牵挂良多,负面情绪大不利于之后的改造。于是他根据多年的基层管教经验,制定了对潘某的教育改造方案,与其费尽口舌说教感化,不如抓住关键,在潘某意志消沉、迷失方向、缺乏改造信心时,适当地给予引导和教育扶持,对之后的改造也会产生比较好的影响。
通过多次个别教育谈话,黄远福的细致与耐心使潘某慢慢走出情绪低谷,接受人生窘境,并日渐产生了积极改造的希望和勇气。适逢监狱为罪犯开设书法培训班,潘某很感兴趣,跃跃欲试,但转念想到自己是个小学都未能毕业的半文盲,又没了报名的底气。徘徊踌躇间,黄远福又“主动出击”,在谈话中告诉他,从前便吃了没文化的亏,此后应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话毕主动帮潘某报了名,并垫钱购买了各种资料和学习用品,鼓励他迈出这“改变”的第一步。
“改造一个人并非朝夕之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对琐碎细节的格外上心,抑或做出一个很小的举动,说不定能让罪犯迈出回到正轨的那重要一步。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黄远福说道。
进入书法培训班,潘某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位“导师”,时任监狱教育科科长的李俊,教授他书法也教导他做人之道。李俊是贵州省书法协会的会员,他告诉潘某:“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法则,坚持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益健康。好的书法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写字跟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得其法,便得行得端、坐得正,不能操之过急,静下心来、沉住气,横平、竖直,撇、捺、点、勾都要得体,字的整体重心要稳,写出来的字才好看。”一番意味深长的教育讲话让潘某记了很久,之后再遇到心绪繁杂时,依然会用这番话来劝慰、鼓励自己。
每天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之后,潘某一边参加扫盲教育,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向李俊请教书法,在练习写字中平和心境、提升改造信心。初学时,怎么写也写不好,不是东倒就是西歪,简单用笔画拼凑起来的字一点精神也没有,笔画也不均匀,难看之极,一度让潘某怀疑自己没有天赋。但黄远福和李俊鼓励他坚持,天赋不够,加倍努力便是。
几年之后,在监狱警官们的耐心教育和辅导下,潘某不但成功脱盲了,书法也初见成效,一手好字行云流水,让身边的罪犯都羡慕不已。
有了成绩,潘某信心倍增,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练习书法,认真投入改造,对于请他帮忙写家书、写字画寄给家人的罪犯也有求必应。分监区警官见他改造成果明显,学习态度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时便让他写标语,春节时拟对联,使其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他的改造积极性。
在监狱服刑改造16年有余,潘某获5次减刑,共减刑期4年零3个月,未因违规违纪被扣分。监狱每年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书法比赛时,他都能凭一手好字获得奖励。甚至在2018年,全省监狱系统“学宪法、守法规”狱内文化艺术系列文体活动的书法比赛中,获优秀奖。十多年间,潘某从半文盲到书法小成,从消沉颓丧到积极改造,离不开监狱警官的一步步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