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歌谣真实的反应了草王坝村当地的生活状况,山高坡陡、长期缺水,为解决百姓饮水和灌溉难题,黄大发老支书带领300多名村民靠着锄头、钢钎、二锤和双手,用36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村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让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所以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大发渠”。
2017年4月,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3月1日,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为传承“当代愚公”坚持奋斗、不怕困难的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监狱团委、六监区党支部联合展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5月24日,在监狱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王琪同志的带领下,六监区党支部部分党员和监狱的团员青年代表们一行26人来到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参观“大发渠”,感受黄大发老支书的“时代楷模”事迹精神。
参观陈列馆、看大发渠微电影
大家首先来到了大发渠修建资料陈列馆参观,通过馆内一张张写实的照片,一件件当年挖渠时用过的工具,让参观的人们真切感受到当年所有村民挖渠艰辛历程;看了大发渠微电影,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团结村情况,当时开山引渠的困境,硬是靠着风钻、钢钎和二锤这些简单的工具,在离地面高近300米的悬崖上开凿出一条170米的水渠。
有幸的是,我们在馆内参观的时候,黄老支书来到现场,亲自为我们讲解了当年修渠时的情况,虽然已经这么多年过去,可他每每讲到挖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险阻全村人民迎难而上、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场景时,黄老支书依然激动万分,眼泛泪光,他紧紧握着一名青年干警的手,用朴实的语言述说着“大发渠”的故事。“黄老支书用他那双因为修渠变得粗壮有力、老茧密布、沟黑深裂,写满了岁月沧桑的双手,亲切的握着我手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黄老支书用36年带领村民修渠的恒心让我钦佩,而更让我感动的是黄老支书凭着智慧和勇敢,带着村民们克服重重困难,持之以恒的决心,是我们青年干警学习的榜样。”
听党课
黄大发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入了党以后,始终铭记党的宗旨,心中有信仰,有感恩之心,怀着对党的忠诚,把为村民服务放在第一位。黄老支书说:“我心中有一直有一个梦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是村支书,我有责任修通水渠,我下定决定一定要解决群众困难,解决饮水难的问题,让全村百姓都能吃上大米饭”。
“听完黄大发老支书的讲述,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黄老支书用他忠诚的信仰,惊人的毅力,带领村民们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忠诚于党、实干苦干、顽强苦干的精神,是共产党员的标杆、是旗帜”。六监区老党员在听了黄老支书的党课之后有感而发。
徒步“大发渠”
最后,大家徒步走上大发渠,切身实地的感受了这条绕过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的壮伟。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诺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一生只为一条渠,一生只做一件事”。黄大发老支书用实际行动,生动的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信念与担当,他不忘初心、忠诚为民、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每一名青年干警传承和学习。
在座谈会上,王琪主任说:带领党员和青年团员来参观大发渠:一是让同志们切身感受脱贫攻坚之难,激励大家积极参加脱贫攻坚,为早日实现贵州2000万农民奔小康的根本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二是激励同志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立足本职、永远奋斗,凿出属于自己的“大发渠”,为监狱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三是希望同志们牢记英雄、争当英雄,遵从模范、争做模范,书写自己精彩而不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