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业务工作
幸福与责任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去年,央视记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采访,题目是:你幸福吗?回答可谓千姿百态,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人们的幸福感普遍下降了,这一采访调查结果与平时人们谈论的这个话题时的感受大致相同。我也曾询问过周围的朋友幸福是什么,也扪心自问过我的幸福是什么,我们也经常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而不满当下、行为过激的人却增多了?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普遍流失了呢?

现在一些人戾气比较重,大多数人缺乏理性,缺少朴素的理性精神,心浮气躁,对物质追求太高,总是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过上比别人富裕的生活。对精神追求太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负责任,更不用说对事业、对集体、对国家的忠诚和爱了。我自以为和一些人相比,我比较静心,知道满足,知足便是我能理解和遵循的幸福。然而,当我认真研究了儒家幸福观后,才豁然开朗,也终于明白了,幸福其实是跟责任密切联系、休戚相关的。

儒家的追求是什么?儒家以追求身心的愉悦为根本,并同时不排斥快乐的生活(即儒家的乐感文化)。儒家的文化中充满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充满着幸福感。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家的幸福观。儒家看待世界的目光跟基督教、佛教(苦感文化)看待世界的目光不一样,是春天一般的,儒家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着温暖和生生不息的世界。

儒家追求的愉悦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内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在我们生活最近的近处都能找到,不需要去远方寻找。在某种意义上说,愉悦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取决于生活外在的条件,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

今天,我们大家缺失的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不到自己生活中平静、朴素的幸福愉悦,越来越多的人感受着“浮躁“、“无聊”、“腐朽”。这些感觉源自人生意义的缺失和感受力的缺失。人生意义缺失的第一种表现是神圣感的丧失;第二个表现是负重感的缺失、责任感的缺失。也就是说,没有了责任感,就没有了精神追求,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是不会有幸福感的。要获得幸福感,关键是要修养自己的内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只追求物质的享受。

一个拥有自由而醒觉心灵的人,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知道自己生活中那些独有的品味与享受。

理学家程颐说,要获得自觉的心灵,要获得饱满的心灵,就两句话:“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首先是“涵养需用敬”,修养自己身心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一个“敬”字,一个“敬”字可以胜过百邪。在没有对象的情况下,精神保持凝聚和专注,这样就构成了对人的向上的提升的力量,这样一种对人向上的提升力量就叫“敬”。其次,“进学则在致知”。进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致知,“致知”就是《大学》里面所强调的“格物致知”。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的品格,一方面要用“敬”来涵养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另外一方面要通过“进学”,在精神不断的丰富和成长的过程中来破除认知上的障碍,最终能“明明德”,能“止于至善”,成为一个仁者,一个拥有幸福感的人。

儒家非常强调责任意识。儒家的基本精神六个字可以概括:知分、安分、尽分。知分就是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责任;安分,就是了解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是谁之后,扎扎实实地札根在自己的生活里;尽分,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可能性都充分地施展出来,尽心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有了“忧”就有了知分、安分、尽分的可能,我们在负重之中会摆脱轻飘飘的生活,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了敬畏就有了神圣,有了“忧”就不会缺乏责任,而有了神圣感和负重感,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就永远都不难寻找。

从修心再到修性、修行,不断提高人生境界,做一位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感的中国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