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业务工作
74岁老人的忠诚故事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戴国华

        戴国华,湖北武汉人,1969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1970年分配至遵义监狱,历任管教干部、车间主任、副监狱长、监狱长,2005年光荣退休


26岁,粤黔千里踏征程

        1970年9月,26岁的戴国华,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期望踏出大学校门,踏上他人生新征程。可他却从未想过,这一踏竟踏出千里。根据工作分配情况,他被分配到贵州工作,家人的不舍,担忧,自己的忐忑、不安都没阻止他踏上前往贵阳的火车。

        因为在他们那代人心里,要服从国家的安排,服从学校的安排,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是他们奋斗的方向。然而,广州到贵州,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个地方却有着天壤之别。

      报到后被安排到“遵义监狱”工作的戴国华回忆道:“我从遵义火车站一出来,外面全是茅草房,那时候心里确实落差很大,无法接受。但,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去往“遵义监狱”这所人人口中离市区最近的监狱却充满了波折。那个时候去遵义监狱只有一班公共汽车,而且不能直达监狱,终点站离遵义监狱还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需要步行。

      “在高桥下车后我就边打听边往泥桥走,黄泥巴路太烂了,路两旁都是荒山,越往里走越荒凉,一个人都没有!我人生地不熟的,越往里面走心里越没底,越害怕。没办法,我又返回火车站找到公用电话联系到监狱,他们派了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到火车站接的我。那个年代,你们无法想象。”

国华邀请老红军王道金到监狱开展罪犯教育活动

        就这样,几经波折,戴国华总算在遵义监狱安顿下来,大家都说:“遵义监狱来了个重点大学的知识分子。”戴国华的名字很快被所有人熟知。那个年代,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很少见的,找工作对他来说不是难事,他也有很多机会离开遵义监狱,离开遵义这座小城。可他却阴差阳错的在这里呆了一辈子。

     “那个时候,大概有四次还是五次机会,我可以回广州工作,可我都没回去,有几次是单位不放我走,后来,我自己就没想走了,因为,想干的事都还没干完,没办法走。”

        就这样,他在遵义监狱一干就是36年。



36年,不负韶华苦求索

遵义监狱旧貌

        虽是大学生,可谈起教育改造犯人,年轻的戴国华起初是心虚的。但,他凭借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思维和超强的学习能力迅速进入角色,成为了监狱工作的新生力量,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那个时候监狱警察队伍里知识分子很少,多数是退伍军人,他们有很多是扛过枪打过仗的,我从这些老同志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敢管、敢干,责任心强,又很热心,这些精神让我受用一生。”

       就这样,他带着老同志们的精神,一路学习总结,一路求知探索,经过26年的积累和沉淀,他成长为遵义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也迎来了工作后最艰难的十年。

 

遵义监狱旧貌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监狱实行差额补款,监狱民警的工资发放成为难题,监狱上下人心浮动、监狱民警无心工作,导致教育改造质量下滑,干部队伍松散随意,服刑人员身份意识不强等问题凸显。在这样的情形下,戴国华被任命为“一把手”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7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民警一个周有6个晚上都呆在监房,和服刑人员谈话,给他们上课,了解他们的改造情况,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那个时候大家都是自愿的,没人安排。后来,没人这样,甚至正常的上班时间都保障不了。我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让监狱走向正规化,让遵义监狱和别的单位不一样。”

       后来,戴国华在反复斟酌后提出“从严治警、从严治监、小步前进、稳步提升”口号,这也是改变遵义监狱面貌的一剂良药。

戴国华陪同时任司法部副部长段正坤检查工作

戴国华陪同时任贵州省司法厅厅长方光林检查工作

        自此,他每天进监区检查、调研,把每个部门、每个监区甚至每个民警存在的问题都掌握清楚。首先要解决的是“到岗”问题。因此,他在监狱系统第一次创造性的实行上班“翻牌”法,一张木牌分红绿两色,红色代表在岗,专人看管监督,每天翻2—4次。严格请假制度,不在岗必有假条,确保民警在岗时长和人数。

       在民警教育管理问题上,他主张“重教育、轻处罚”的理念。

     “那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民警违反规定把他喊到办公室,关着门狠狠的批评一顿,我也会拍桌子,发火!但是,只要教育好了,知道错了,走出我的办公室,我还是把他们当成我自己的兄弟战友。我是真心的希望大家都好,希望监狱好。”

        队伍管理水平提升了,监狱各项工作也就有了大的改观。监内危房进行了重建,劳动场所进行了修葺,围墙修筑起来了,遵义监狱整体规划也纳入日程,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成果明显。在他的带领下,遵义监狱整体工作发展趋势向好。


74岁,退休终是不褪色

        2005年,戴国华光荣退休。74岁高龄的他,依然对监狱工作保持着高度的热忱,依然心心念念牵挂着监狱的发展。

     “刚开始退休不适应,每天都在老家属房窗户上看同事们上下班,有时候就像着魔了一样,要数一数今天多少人上班,多少人下班,天天如此。”

       监狱每年都组织老同志进行座谈,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能看到“戴监狱长”瘦小却笔直的身影,也能听见他为监狱发展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声音。现在,对于他来说,为监狱出谋划策是再高兴不过的事。因为遵义监狱就是他的家,是他付出心血,挥洒汗水耕耘过的热土。

      “看到现在监狱规划的很好,建设的很好,心里真是高兴,现在监狱在老百姓心里的口碑也好,我们脸上也有光,这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分。”

戴国华等老同志入监参观

        退休后,戴国华经常带着妻子、儿子回广州看看自己90多岁的老母亲,他一生最亏欠就是父母,可他还是没有离开遵义。

     “我现在退休了,70年代我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遵义监狱,那时候什么都没有,我把遵义和遵义监狱早就当成了家,也见证了遵义监狱的成长进步,同时,党培养了我,遵义监狱成就了我,我必须还得关注监狱。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爱党、爱国、爱岗,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司法战士。”今年重阳节老同志座谈会上,戴国华动情说道。

        忠诚是面临抉择时服从命令的舍与得。

        忠诚是开拓人生新征程的魄力与勇气。

        忠诚是不求富贵但求无悔的人生追求。

        忠诚是面对困难披荆斩棘的破斧之魂。

        忠诚是力挽狂澜一心为民的公平公正。

        忠诚是一生只为一件事的执着与探索。

        忠诚是用尽心血镌刻的不朽历史丰碑。

        是的,忠诚是千千万万和戴国华一样,前仆后继、兢兢业业、奉献担当、无所畏惧的司法战士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