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监狱三监区,青年民警杨浩执勤服的口袋里,总揣着一本磨破了封皮的笔记本。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记录映入眼帘:“刘某寻亲心切,已协调户籍地派出所”、“孙某糖尿病、丙肝需重点监测,家属沟通有进展”……每一条记录后面,都标注着解决的法度与温度。这本小小的笔记本,承载着一名青年民警用心用情促改造的执着与担当。
跨界转行勤求索,笔记为钥启心门
2017年走出大学校门的杨浩,曾在银行、事业单位工作,但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藏蓝色的警察梦。
2020年,他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如愿穿上警服。面对全新的监管改造“战场”,这位“半路出家”的新警没有退缩。
他利用下班、备勤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法律法规、心理学、教育改造等知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民警求教教育谈话、执法管理、应急处突等工作方法要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成了他的“武功秘籍”。正是这份“归零”心态和刻苦钻研,让他迅速成长为监区的业务骨干,并入选监狱讲师团,连续三年获评全省优秀公务员。
笔记详载千千结,真情巧破重重锁
杨浩的笔记本,是他精准施策的“作战图”。面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罪犯丁某,他制定“三步走”方案:以乡音建立信任、用亲情唤醒责任、借教授口琴培养专注力。半年后,丁某从一名“难管对象”踏上了积极改造之路。当刘某因寻女无望心灰意冷,杨浩主动协调各方,并实地走访,最终联系上了14岁便外出浙江某地打工的女儿。亲情会见中见到已经17岁的女儿,刘某悔恨当初,含泪承诺:“我一定好好改造!早日出去与家人团聚”。
对患病遭家人冷遇的孙某,杨浩通过家访目睹其年过六旬的父母每日开14小时出租车抚养孙某孩子的艰辛,将实情转告后,孙某泪流满面,决心踏实改造报答家人。
课堂教育润无声,良知唤醒向新生
一次心理辅导课上,罪犯徐某某对杨浩说:“杨警官,这节课,让我想清楚了很多事!”在杨浩的课堂中,他让服刑罪犯依次放弃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直至留下最后一样。徐某某沉思后发现,他最终无法割舍的是父母。
这让他痛悔过往以各种借口欺骗父母的行为,“那堂课让我明白,以前追求的人情世故都是表面的,只有父母家人才是真正对我好的!”杨浩运用自学的心理学知识,设计的一个个触动心灵的小游戏,如涓涓细流,悄然融化着罪犯内心的坚冰。淬炼本领强根基,筑牢防线保平安如今,从监区内勤、计分考核到狱内侦查,杨浩已然从“新手”淬炼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他深入罪犯群体,敏锐发现罪犯的某些积极表现,在现行的计分考核体系中无法完全量化。
为此,他在深入研究《贵州监狱计分考核罪犯工作细则(试行)》和《贵州省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策划组织了“星火筑新”监管改造专项活动,使得在对罪犯的内务卫生、队列规范、行为养成等考核方面,更加细化、更加精准,取得了较好效果。
翻开杨浩的工作手册,一行字格外醒目:“无论分管什么业务,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罪犯是基本要求,更是确保安全最有效的法宝!”这朴素而坚定的话语,正是这位青年民警在高墙电网间书写的无悔青春答卷。